7.1 十二因緣的流轉


(圖片來源:Maseedis Kay)

(圖片來源:Maseedis Kay)

「十二因緣」的環節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

意思是:因為[無明]而產生了[行]、因為[行]而產生[識]…:(再隨著十二個環節一個接一個繼續下去)

先舉一個日常生活的例子,這樣會較容易明白十二因緣的流轉。

有一位女士正在辦公室工作,忽然看見老板正向她行過來,她的心情在瞬間產生了以下一連串的反應:

一、因為經濟低迷及失業率高企,所以她下意識很緊張這份工作(無明)。
二、因為不清楚自己的工作能力是否得到認同,故此認為千萬不可得罪上司,亦要盡量作最好的表現(行)。
三、當看見老闆向她的方向行過來(識──眼識)。
四、身心就立即緊張起來(名色)。
五、既要專心工作,又忍不住偷看老闆是否真的向著自己而來(六入──眼及意念)。
六、她感到老闆在她面前經過、慢下來、望她一眼(接觸)。
七、立刻緊張起來,產生戰戰兢兢的感受(受)。
八、要是感到老闆有笑容,心中感到快樂(愛)﹔要是感到老闆面帶怒容,心中感到害怕(愛的反面)。
九、如果老闆面帶笑容,她覺得老闆接受她和肯定她的工作能力(取)。
十、她繼而自我陶醉(有)。
十一、產生很多與「自我」有關的想像,例如可能快將升職、加薪等遐想(生)。
十二、但這心念的轉變,不會維持長久(老死)。

她心中還有其他妄念(無明),例如擔心子女的功課、 丈夫的工作等等。只要在某一環境下,其中一個無明妄念便會牽引起另外一輪的[十二因緣]流轉。

從這位女士看到老闆向她行過來的生活例子可見,她的一個簡單念頭已包含了十二因緣的流轉,現對當中的思想變化作進一步的闡釋。

一、無明:指人在一般情況下,欠缺醒悟和覺察的能力。
二、行:產生了行為意欲。
三、識:開始著意地認真觀察,了別,認識(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四、名色:運用身心作感應(名代表精神,色代表肉體,所以名色代表整個身心)。
五、六入:亦使用六個感覺器官作感應(六入:眼、耳、鼻、舌、身、意)。
六、觸:與外界接觸的時候(六入與外界──色、聲、香、味、觸、法等接觸)。
七、受:產生了感受(由六觸而引起的六種感受,即眼受、耳受…、意受 等,亦可簡化分為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三種)。
八、愛:由感受而生起愛欲(與六種外境所產生的六種愛,即色愛、聲愛…、法愛等),這裡亦可作愛的反面來理解—即瞋恨。
九、取:依於愛惡而對外境有所執取偏見。
十、有:將外境、對象定性下來,客觀化以為固定實有,而主觀執著 [我] 及[我所擁有]。這裡亦可作擁有的反面來理解—排斥。
十一、生:隨之生起很多念頭,計較名利得失,善惡好壞,煩惱因而生起。
十二、老死:直到心念淡化消失[老死]。

人縂是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很多妄念 ([無明]),在適當的環境下,每一[無明]便會產生新一輪的「十二因緣」流轉。

佛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