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六道眾生

我們肉眼一般只能看到人及動物,但佛教認為宇宙間有十種不同有情生命體的界別,稱為十法界:佛、菩薩、緣覺、聲聞﹝註﹞、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8. 輪迴

世上有些人一生作惡,卻安享晚年;另有一些人則做盡好事,卻得不到善報。表面看來,好像佛教裡常常提及的因緣果報或者因果報應並不存在。可是,我們須明白即使做了業(善因或惡因),也要等到適當的助緣出現才會結出相應的果。

7.2 十二因緣的還滅

還滅與流轉正好相反,如果能打斷「十二因緣」的流轉,便是找對了通往涅槃的正確方向。順觀「十二因緣」的流轉,令我們明白生活中各種心理變化的成因。

7.1 十二因緣的流轉

「十二因緣」的環節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

7. 十二因緣

佛陀成佛後,首先向信眾開示[四聖諦]的殊勝。為了幫助我們找出煩惱的根源(即四聖諦的集諦),他教導我們如何因應生活中發生的每件事,有系統地將我們的心理活動,分析為十二個互相緊扣的環節..

6. 四聖諦
6.1如何處理苦惱

佛陀成道後,首先想到應要先報答之前的兩位師父。可惜,當佛陀以天眼觀察師父們的情況時,卻發現他們已經去世。隨而想到當年和他一起在苦行林中修行的五位比丘,遂前往鹿野苑向他們弘揚佛法。

5.3 意識與物質

我們最先意識到的物質,應該是自己的身體。甚至可以說,人是通過自己身體上的感覺,知道意識的存在。身體對意識的影響顯而易見,就如生病帶來的種種不適和痛苦,令我們意識到生、老、病、死的客觀存在。

5.2 五蘊與名色—無我

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皆由因緣和合而生,又隨著因緣錯綜復雜的互動而不停地變化,故此根本沒有任何不變的物質和情況。可惜眾生執著「我」是一個獨立存在而又固定的實體,不了解「我」其實時刻都在變動﹔這一刻與下一刻的「我」已經不一樣,因而導致各種煩惱。

1 2 3 4 5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