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5年6月,精进基金在香港成立为一非牟利慈善基金,为内地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提供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并实现道德人格的成长。2010年,同样关注在校大学生群体,希望协助培育其人格发展、回馈社会的香港中华煤气与精进基金共同促成“精·气师友计划”(“精”代表精进基金,“气”代表煤气公司),并于同年10月在西安、重庆推行。近期,第四届“精·气师友计划”启动,本刊特邀请到精进基金会长潘宗光教授接受采访,与我们分享他与精进基金携手相伴的心路历程。
采访/本刊编委会 杨松坤 整理/本刊编委会
记者(以下简称记):首先非常感谢潘宗光教授接受《名气》的访问,自2005年精进基金成立以来,至今已走过8个年头,请问潘教授,当初您为什么要创办精进基金,出发点是什么?
潘宗光(以下简称潘):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部分偏远地区仍十分贫困。据我了解,现在国内大学学费一般是每年5000元(人民币,下同),但有少数个别学科、专业可能会达到7、8000甚至上万元,一年的大学住宿费也是7、8000元,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则会更高。因此,一名大学生一年最基本的花费就需要12000至13000元。试想,一个年收入仅6、7000元的农村家庭如何承担得起这笔费用? 按照国家目前的政策,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就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虽然可以通过慈善基金资助、申请贷款或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等方式,帮助学生度过经济上的难关,但即便如此,学生依旧要承担很大的压力,可能他们会因为忙于勤工俭学、而变相减少学习的时间。
精进基金成立之前,我个人的能力有限,只能为工作、交流中接触到的、家庭相对困难的学生提供少量的帮助。一次偶然机会,前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亚非部部长王军陪同我和我太太去普陀山,我们谈到希望能为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做点事。我太太提议,利用我作为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所建立的人事网络成立一个基金,帮助更多人安心完成学业。回到香港,我约了几个好朋友见面,这个想法得到大家的支持与响应,以集腋成裘式,每年帮助100名同学顺利完成四年学业,这就是精进基金的雏形。当时我们的计划很简单:第一,几个朋友共同筹集的资金由我负责管理,将钱直接、用在学生身上;第二,尽量减少基金会的行政费用,除了一名职员外,所有参与交流活动的人事,需承担自己的一切费用,务求能够将更多的钱用在学生身上,第三,以中国传统文化尽量帮助学生在人格品德方面的健康成长。
记:这样说来,精进基金的成立是一系列因缘际会的结果,当时是如何确定合作的高校以及如何挑选学生的呢?
潘:谈到选择合作的高校又是另一个因缘。适逢香港理工大学举行毕业典礼,国内一些高校的代表前来出席,当时,我还是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期间我提到“精进基金资助大学生计划”的概念,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以及重庆大学各校长的积极响应,于是决定与这四所重点大学合作,加入此计划的每位学生在整个本科课程中,每年可获得5000元的资助。
早期,我们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并不太了解,就请各别学校向我们推荐25名相对比较贫困的大一学生,并将学生的背景资料及当地政府的引荐材料寄往北京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进行审核,由王军部长负责,以确保每一位被推荐的学生都是急需帮助的。精进基金按照这样的方式操作了两年后,成绩不错。2007年,我们考虑再邀请两所大学加入我们的计划,经过考虑,选择了省级的吉首大学和西安工程大学。这两所大学的生源可能在学业成绩上没有此前的四所重点大学好,但是他们的学生面临的问题更多,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辅导、帮助他们。
后期,我们改善了联系学校、挑选学生的工作流程。在2011年,适逢王军部长退休,我们邀请她作为基金顾问,善用她过去筛选学生的经验,连同基金内地事务处联络人以及学校的学生事务处代表共同组成三人筛选小组。每年9月至10月,从每间学校挑40名学生并收集他们的资料,筛选小组成员与240位学生逐一见面,然后从每间学校各推荐25名学生加入基金的资助计划。目前我们所资助的学生,约10%是孤儿,40%是来自单亲家庭,40%存在自己或家人有伤残、疾病等不同程度的困难。
大一阶段,我们不会把成绩作为挑选学生的衡量标准,但从大二开始,我们希望资助的学生其各科学业能够达到“合格”的要求。如果不达标,学校及基金会考虑取消其继续接受资助的资格,并将名额转给同年级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明白一个学生读书不及格,不一定因懒惰所致,也有可能是受家庭困难或其他压力的影响。每次学校通知我计划取消某位学生继续接受资助的资格时,我都会尽量争取在第一时间与这位学生取得联系,了解他的实际情况与接下来的打算。如果我感觉这个学生有决心从新振作,我会鼓励他。并按其需要给他一些资助,并请其他受资助的同学给予他精神层面的帮助,同时与学生处沟通,尽量为学生提供额外辅导。只要这位同学能重新振作,通过补考合格,就能重新纳入基金的资助计划。当然资助名额会超标,但是我们不介意。
记:从2010年开始,精进基金与香港中华煤气合作开展“精·气师友计划”,从企业挑选高管,针对大三以上的学生展开就业辅导。我很好奇的是,在物质资助的基础上为什么还要开展这类导师计划?您希望通过师友计划带来怎样的效果?而对于精进基金资助的在校及已经就业的学生,您又有什么期望?
潘:开展师友计划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注意到目前国内及香港的年轻人普遍渴望尽快获得名利,导致他们在思维及道德观念方面有所偏差。事实上,越聪明、但没道德约束的人所做的事情,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更坏,2008年的金融风暴就是一个教训。因此,我觉得应该利用自己对佛教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帮助学生加强对道德文化的认识,我经常到学校分享人生道理,将“感恩”作为精进基金的核心思想。因为我相信,一个学生只要拥有感恩之心,便能做到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帮助朋友、重情重义,回馈社会,及对国家有所承担。
自基金成立开始,我们便鼓励每所受资助学校的学生成立一个“精进爱心社”的学生组织,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系及组织有意义的活动。早在2007年,我们邀请了一批,在国内长大并于国内大学修读本科学位后留学海外,而当时在香港理工大学任教的大学教授,义务担任学生导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令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扰获得开解及建议,并能在学业上帮助他们。目前,香港理工大学仍然有21位教授参与此项计划。同时我们创办《精进家园》的期刋,邀请导师及朋友通过文字与大家分享生活中的心得及体会。
基于对精进基金的认同,2010年香港中华煤气与我们合作推出“精•气师友计划”。与香港理工大学的“导师计划”不同的是,“精•气师友计划”是站在企业角度,更加贴近现实地帮助学生完成社会层面的教育,导师与学生更多的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
我希望通过精进基金这些不同渠道,培养一批有学问、有品德、能吃苦的学子。很多学生都听过《大学》里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指的是一个人的硬实力:只要有健康并努力增强自己的学问、竞争能力、经济能力等,就可以处理好家庭、社会以及国家的问题。但很少人知道前面还有四句,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现在的媒体以及社会大环境过分强调硬实力、竞争力的部分。但我们要明白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放在硬实力之前的。即是我们要了解宇宙万事万物的运作规律以及社会的行事准则,提升自身的潜在智慧,这种智慧或不能够直接帮同学获得名利,却是一种超脱凡间聪明才智的大智慧;然后才能达到“诚意”的境界,令自己思想诚恳,进而“正心”,即修养一颗正义、慈悲、包容的心,这就是我们的软实力。“正心”是基础,然后才能做到“修身”。所以,一个人做什么、不做什么,是由他的“心”来做最后判断,先修身养性,之后再谈“齐家、治国、平天下”。我希望这些学生今后进入社会,能将感恩、大爱的精神扩散开去,国家的未来就在他们这些年轻人身上。
目前,我们已有四届毕业生,并在北京、西安、成都、广东、华东等地成立了精进校友会,定期组织聚会加强他们感恩、互助的心态,尽量保持他们彼此以及他们与基金之间的关系。而针对6所大学的学生之间缺乏交流的情况,我们每年也开展了一个夏令营项目,由6所学校的精进爱心社轮流主办,通过邀请一些社会、企业界的朋友为学生开展讲座,举办一些有意义的群体活动,并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等方式,让他们在交流、游玩中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与凝聚力。大学期间的朋友对一个人的一生都非常重要,我希望能够引导这些学生们多交益友而非损友。
记:这些年来,精进基金帮助不少学生完成学业,反观基金自身有何获益?可否与我们分享您的心得和感悟?
潘:每年由基金资助大学毕业生的人数理论上是150位,但实际的毕业人数会达155至165人不等。多出来的这些学生,就是曾经失败、低沉过,后来又重新振作顺利完成学业的学生,能帮助他们重新站起来,是我们最开心的事情。
香港有很多人都乐意捐钱,提供经济资助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能够用心、花时间、真正地帮助学生成长,让他们感受到诚意和爱心,激发他们潜在的能力与斗志,同时影响他们产生一种感恩、大爱的心态,并非易事,这也是精进基金最成功的地方。
有些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写信给我,希望能捐钱给基金会。这样的想法很好,但我更希望能够启发他们的大爱精神,而非抱着一种“还钱给基金”的心态。因此我在回信中告诉他们:第一,感恩父母,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这是孝顺;第二,还清大学期间的贷款,这是一种责任;这两个问题处理好后,有能力的就回馈社会,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做好这几点就相当于回馈基金了。
我觉得我们所资助的学生,将来能够成长为一个心怀感恩、对社会有承担的人,就是对基金最好的回报。我们作为基金的成员,并不是抱着“我帮你”的这种心态出发的。如果同学们不愿意接受帮助,我们也无法完成这项事业,因此,同学接受我们的帮助其实已经直接成就了我们。
记:我知道您信佛,在精进基金的创立及发展过程中,由始至终您都没有想过引导您的学生去信佛或学佛,完全是自己发善心做这件事,而非为了度受助者信教,我非常佩服您的做法。目前,精进基金各方面已经相对完善,接下来您还有什么想法?基金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潘:从2013年开始,我们在各区大力促成校友会,希望他们团结起来,多做善事,未来我也会多推动各区校友会的成立,希望将基金的精神透过校友会传递出去。
从今年开始,我已为每一所合作院校找来了一位志同道合的香港朋友,义务作为这所院校的基金顾问,全面协助我们辅导学生。希望能给学生更多照顾,与不同背景经验的人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至于会否增加合作院校的数量,我暂时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因为目前基金的规模已不少,每年在校本科生不少于600名,毕业生有705名,而每年所须费用约400万元人民币。我只希望专注于现有的规模,进一步完善基金的各个环节,努力为这些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帮助。
另外,我已退休五年,年纪也不少,所以正在物色精进基金的接班人,只是中间有很多因素需要慎重考虑,包括筹款的能力、和国内院校及学生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有时间及能用心善待学生,乐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帮助学生,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有关精进基金未来的发展,我暂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是在适当的时候由接班人接手,还是让它在现有的规模上有一个完美的完结,都仍需作进一步思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