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宗光选择净土 绝对相信 毫不怀疑


01213

(下载:PDF_downlaod温暖人间第402期-潘宗光选择净土-绝对相信-亮不怀疑.pdf )

 

引言:

潘宗光教授皈依佛教多年,常以科学家角度讲解佛教的核心思想,以非常严谨的方法研究禅宗和打坐,今年7月3日,他以“净土法门──我的选择”为题开讲座,并告诉大家,经过深思之后,在修行路上他终于作出了个人的选择,以净土宗为信仰依皈。

 

内文:

那天下着滂沱大雨,我们带点狼狈,湿漉漉的走入他退休后从事慈善工作的办公室,潘教授从房里迎出来,骤眼间,他的笑容给人很舒服的感觉,整个访问过程,他那自在从容的笑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与他从前皱上眉头的样子稍有差别。

知道我们此行是采访有关净土宗的,潘教授即自动谈他在修行路上的寻觅,他说以往喜欢涉猎和追寻不同的静坐方法,甚至去过缅甸宣隆寺学习严谨的南传打坐法两星期,形容自己“在静坐方面的修为也不错”。他亦觉得身为佛教徒,对布施、持戒等六波罗蜜也要多做,亦经常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开讲座弘扬佛法。

但作为一个佛教徒,他问自己究竟追求的是什么?如果只是行善、参加法会、寻求离苦得乐,得人天福报,是否自己信仰的最终目标?就算修得升天享福了,也不能保证再下一生有机缘重临人间修佛,若果不幸投生三恶道怎办?所以他有一段日子感到很困惑。“其实佛经讲得很清楚,投生堕落三恶道的机会是很大的,能够做人的机会却很渺茫,所以很多佛教徒的理想是希望这一生就能够摆脱轮回,这亦是我的追求。”

潘宗光花了不少精力修禅和静坐,虽然成绩不错,但质疑这样修下去,到底能否在今生就可以摆脱轮回呢?他一再检验佛经等各方面的资料,觉得以自己现今的修为,单靠自己的力量,他应该没有能力做得到,于是感到很沮丧。

 

净土契应末法时代

潘教授说自己每遇困难,就会求助于观世音菩萨,这次他也希望能得到观音指引,却突然有个灵感:“观世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常住净土,化身亿万普度众生,支持阿弥陀佛接引众生,既然如此,路已很明显,观世音菩萨以化身来娑婆世界帮我们去净土,这个讯息给我强烈的震撼。”

这是四年前他的一个念头,当时他对净土一无所知,和很多人一样,认为净土宗不过是一些没知识的公公婆婆修的念佛往生法门而已。“我身为科学家,又是大学校长,我以前曾以为修净土是不妥当的,但当我发觉以往走的道路不通之后,我觉得自己一定要转弯了。”

他觉得有必要研究一下净土法门是什么?在努力之下,他获得一个很明显的讯息,“佛陀讲了很多经,但当时讲经的对象,都是一些大比丘、大菩萨,以当时他们的善根、福报及佛的加持是可以成功摆脱轮回的,但经过正法时代五百年、像法时代一千年,到现在的末法时代,人离佛的距离越来越远,业力越来越重,共业更差,环境恶劣,在如此的五浊恶世之下,佛法虽好,但我们不对机;就算方法对了,若没有善根、福报及机缘,一样不能成事。”情况很清晰了,生活在末法时代五浊恶世的人,靠自己修行很难解脱轮回。

 

移民净土方便修行

佛陀说法有五个时段,所谓“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佛陀最早讲《华严经》,是很高层次的佛菩萨境界;然后讲《阿含经》,对像是外道、小乘人等,讲的是苦集灭道、十二因缘、四圣谛、三十七道品,他们想离苦得乐至涅槃。跟着讲大乘的方等与般若,最后再讲《法华经》《涅槃经》。佛陀觉得末法时代的众生,跟着这些大小乘修行方法是做不到的,所以便开示净土法门,讲了净土三经。

潘教授解释,“阿弥陀佛很慈悲,他成佛的过程里,明白十方世界的众生,单靠自己的力量很难了生死,开悟而最终成佛,所以他开了净土法门度众生,建立一个净土,以不同方法接引不同众生,帮助大家移民去他的净土,那里保证没有三恶道,是诸大菩萨、阿罗汉等大善人俱会一处的,环境非常清净可供修行,得成正果有能力了,再回娑婆世界度众生,这样度他的效果会更好,我觉得这方法不错。”

至于说修净土法门是否迷信?到底有没有西方世界净土存在?是否只念句阿弥陀佛号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十万亿佛土这么远是否可以去到?等疑问,潘教授说以现今的科学角度看,都不是问题,也已有圆满答案,他说迟些便会考虑以“净土与科学的关系”开讲座。他亦预告,将会于本月22日公开讲“净土三经 – 我的体会”。

 

难信之法易行之道

为什么都不是问题?潘教授认为“无论任何宗教,包括佛教,第一个条件就是信,不信的话根本就没有宗教,我们信什么?信佛陀,如果连佛陀讲的都不信,那便没有办法了,佛陀说法时清楚的说了净土三经,佛陀是不会说谎的。三经中对净土的描绘极之详尽,菩提树、八功德水,所有生命的殊胜,无不说到,如果这些是不存在的,为什么佛陀要编个故事来欺骗大家?没这必要吧。譬如有人念大悲咒、参加大悲咒法会,为什么?他是希望透过佛菩萨的大悲咒得到加持,找到力量。他又怎知念一句篇大悲咒就能给他带来力量?这需要他的信心,信佛菩萨的愿力能帮助众生,方法是通过念大悲咒。又或者有人喜欢念六字大明咒,为什么?为何会有效?亦是相信当中佛菩萨的愿力可以帮他们。所有咒都是一样,只要我们相信,念这个咒,就能获得很大加持力。既然可以信大悲咒、六字大明咒、准提咒……为何不信阿弥陀佛咒,即念阿弥陀佛也会得到佛的加持?选择性不信的话是否属于个人偏见?”

潘宗光读完净土三经之后,终于清楚了解,佛陀在经上已说得很详细,现今这个时代修净土最能契应解脱,但佛陀亦说净土却是“难信之法,难中之难,无过此难”,因为“靠佛的力量得解脱是易行道,靠自己的力量来修是难行道。信净土这方法太殊胜太简单了,末法时代的众生很自我,自以为很了不起,这种看似愚夫愚妇的迷信方法他们怎会信?”

生活在现今的香港社会,很多人仍不接受、不相信净土法门,所以潘教授亦希望能帮助大家明白净土,“我自己也算有少少知识,也是一个科学家、一个大学校长,对不同宗教也有认识,我选择了净土,我以自己作为一个榜样,我不敢说自己一定对,但我就是这样寻觅中走过来了,也算是一种无言之教罢,有时你怎说也不会有人听的,便做个榜样给人看好了。人的执着和自我形成障碍。只有看通了,有缘人是会相信的。”

 

菩萨启示解惑方法

那是否表示他与净土有缘?潘宗光说自己是经过细心考虑后,觉得已没有选择,“这是唯一的方法,亦是观世音菩萨给我的启示,所以我非常感恩观世音菩萨。”潘宗光说他愿意做一个弘扬净土的先行者,所以他讲座的题目,特别强调“我的选择”,希望更多人听后会多考虑一下,不要一下子就排斥它。

在信的过程中有过挣扎吗?“我花了大量时间看与净土间接及直接有关的经文及净土大德的著作。与我们有缘的四大菩萨,除了地藏菩萨有特别的大愿之外,文殊、普贤、观音三位菩萨都劝我们归净土。回想一下,为什么佛教徒一见面就会说句阿弥陀佛?明显是我们文化中及很多佛教徒早就受到阿弥陀佛的影响,而与普通百姓最具缘分的观世音菩萨也是西方三圣之一,若非我们早与这两位西方圣人有深厚因缘,怎会一见面就互相念句阿弥陀佛作为打招呼?有苦有难时就找观世音菩萨求救?就是由于过往我对观世音菩萨的信赖,加上最近他给我的启示,我毫无疑问地接受了净土法门,再看经文时一切都变得清晰和吻合了。”

潘教授再解释,“你看每一个时代的经,都有提及净土。就以《华严经》为例,普贤菩萨导引善财童子到净土成为观世音菩萨的使者,修普贤十大行愿入不思议解脱境界的大菩萨,要有阿弥陀的加持才可做到。”

 

以下访谈中,我们请潘教授解答一些有关净土宗的疑问,及与大家分享他四年净土修习的心得:

温:你对自己往生净土有信心吗?

潘宗光:我对净土信心坚定。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讲得很清楚,只要我们信愿行(行即是持名念佛)做足,往生净土是他的承诺,他的责任。所以我坚信自己一定可以往生西方,一点不担心,你说我是自大也可以。既然如此,我更希望我的朋友、有缘众生都能思考一下,希望能同登极乐。所以我念佛的心是越来越净,没有其他杂念了。经上也说只要你有这个愿,天龙八部都会来保护你的。阿弥陀佛成佛时,十方世界震动,齐来赞叹、支持、保护。任何念佛人往生时,也自然有阿弥陀佛的接引,有诸菩萨及天龙八部的保护。

温:你如何念佛?念佛有哪些方法?

潘宗光:因为我退休了,每星期总有一至两天在家中闭关念佛,除非有其他特别安排,其他日子每天念佛约四小时。这是我个人的选择,不等于人人要像我一样。

方法亦没有一定规矩,不同时间念的方法可以不一样,可以念六个字或单念四个字、用唱诵方式念、也可以配音乐唱、只在心里念、一边开会一边念,随缘便可,但最重要是坚持,譬如修净土的信众每天要定时念一段时间,一小时或半小时,早起廿分钟、晚睡半小时便可做到了,这样做能巩固念佛的意识,因为我们不可以保证临终时能否念得出声,万一意外死亡或临终昏迷便没机会念佛了,假如平日我们多念佛,我们的潜意识或佛教所讲的第八识,便种满阿弥陀佛的种子,自己已与佛名号融为一体,便不用怕了,就算随时昏迷死亡了,那个潜在的声音已经会带着我们往生。

温:念佛是否要念至一心不乱?

潘宗光:我们要以佛经为核心指导思想,第十八愿讲“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是阿弥陀佛很大的承诺,你若去不了极乐世界他不会成佛,但阿弥陀佛成佛已十刧,他接引众生的愿已经圆满完成,所以修他的念佛方法是一定可以去到净土,所以我觉得阿弥陀佛不会设任何关卡难倒我们?虽然《阿弥陀经》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读经要以经解经,将三部净土经互相理解,因为《阿弥陀经》很短,当你诚心念阿弥陀佛,心想着阿弥陀佛,不停的念,你自然就会与佛产生感应就是这意思。

一心不乱不是说你要修心到没有杂念妄想的意思,因为人是一定有杂念妄想的。

一般人很自我,信心不够,会怀疑单单念佛是否足够?于是会买多个保险,除了念佛,也念咒,修禅。善导大师对一心不乱的解释是,一门深入,不要再花时间多修,要纯修、净修,念的时候偶有杂念妄想是自然的,没杂念妄想便是圣人了。就算到四禅八定,仍未能完全摆脱妄想杂念,何况凡夫?

温: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宗旨说什么?

潘宗光:远古时有个国王想普度众生,他出家为法藏比丘,他在当时的世自在王佛面前许愿,要建立一个殊胜的净土,让众生离苦得乐。世自在王佛,以神通带他参观了二百一十亿个佛土,让他参考各佛土的特色,经过五劫时间思考,发了四十八大愿,综合为四:一,希望从零开始,建立一个殊胜世界,不似五浊世界般混浊,没有畜牲、饿鬼、地狱三恶道,内里样样皆是美好的,个个皆是大善人。二,接引十方世界所有众生,帮助他们移民到净土。因为十方世界有不同类型的众生,有菩萨、阿罗汉、大善人、大恶人、有畜生、有鬼等等,所以他设计了不同的接引方法。三,修行圆满四十八大愿后他会成佛,四,有些修行人暂时未必想移民净土,反而想留在他自己的世界修行及度众生的,佛亦会尊重他,加持和帮助他,在他自己的世界完成菩萨精神弘法。

其中最重要是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即是说,只要我们有至诚心,深信有极乐净土的存在,深信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足够的,深信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是可行的,而心生欢喜,欲生我国,就是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万一你已深信但没发愿,阿弥陀佛也不能来捉你去,所以要发愿,发了愿,工具就是念佛,十念不过是概括数字,念多少?善导大师解释清楚,从现在至临终一直念,有十年寿命就念十年,只有一小时就念一小时,希望不间断的念,心向往的念。念至心田的意识够强大,感应自然大,保障自己一定能去到。

所以首先要深信,信自己在末法时代,在诸多困扰和烦恼中,靠自己不能摆脱轮回,只有相信阿弥陀佛的慈悲,相信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存在,依靠他,跟着发愿及念佛就可以去到,获得神通及大能力后再回世间度众生。如果我们做足信愿行这三样却去不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不成佛。这是他的承担,所以不用担心。

温:《无量寿经》说往生净土也要修三福,如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发菩提心,你如何理解?

潘宗光:其实佛告诉了我们很多途径,主要是持名念佛,信心到什么程度?根据《观无量寿经》要具足三心,即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你心的境界是深入诚恳的、没杂质的,回向往生净土。以此三心的心态建立信和愿。但有些人未必选择念佛这途径,根据《观无量寿经》,他勤修三福(世福、行福、戒福),世福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修世福肯定可得人天福报,能投胎上天享福;戒福是守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行福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诵读大乘,劝进行者;如果他们最后都回向净土。根据他们修三福的投入及成效,亦有机会往生到净土的六个不同品位。上品上生,上品中生及上品下生是修行福的,修戒福的是可以到中品上生及中品中生,修世福可到中品下生,下品是做恶业的,如果他过往与佛有缘,临终时能遇善知识劝他念佛,也能往生,这些都是不同的途径,念佛往生,是最直接及稳妥,其他修三福往生,就较间接亦不是绝对的保证。我再强调一点:布施持戒是每个佛教徒都应该做的,但这些与往生净土无直接关系,换句话说,往生净土最主要是靠信愿及念佛。

温:是否到了净土才区分九品的层次?

潘宗光:有不同说法,我的理解是,往生净土是莲花化生的,莲花接引往生者到极乐世界莲花池,上品上生包括念佛念得好的,立即开花见佛得无生法忍。其他品位的便要过一段时间才开花见佛,时间长短跟品位有关。下品的是曾做坏事,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开花,在开花前那段时间,要佛菩萨的加持和自我检讨,加强信念,忏悔业障等等,到适当时间才能开花。

但我觉得这些并非最重要,因为以我们凡夫的目光怎能理解西方极乐净土的境界,根本不用太计较,只要能到达净土彼岸才是至关重要。

温:如何理解五逆十恶的人只要临终念佛也可往生极乐?

潘宗光:这就是他的缘分,假如此人在过往世与佛有缘,此缘在临终时,碰巧引导一善知识到他床前,劝他念佛,在那个时候他已见到地狱的狱卒来锁他,便无选择而相信只有阿弥陀佛可以救他,他便会很努力跟善知识念佛,这便符合阿弥陀佛“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的条件。你会质疑岂非便宜了这些大恶人?其实未必,有多少十恶的人能在临终时得遇善知识?他也需要有很大的因缘,可能早几世他也种了不少善因,与佛有缘,在今世适当的时候,因缘和合,阿弥陀佛就会来帮他。阿弥陀佛既是大慈大悲的,所有众生都是他爱惜的子女,乖的子女不用担心,那些坏孩子反而会叫他更担心,让他想尽办法去帮,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为人父母都会明白,无论孩子如何坏,只要他肯回头是岸,做父母的都会想尽办法帮他的。道理一样,作为兄弟的若怪责父母帮忙做了坏事的手足,希望他们明白佛教的慈悲喜舍,见到别人在难中得救,你要懂得欢喜,不要嫉妒,佛帮他对你丝毫没捐害,他可脱离痛苦,你要替他开心,但人就是有嫉妒。佛也有三种情况是不能度的,一是无缘的人不能度,所以那些临终念佛的大恶人是与佛有缘,是他的因缘成熟才能有善知识教他念佛;二是不能坏因果;三是不可度尽一切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