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应阿难所问,讲解《无量寿经》(简称大经)。
在无量劫前的世自在王佛时代,有一国王,舍弃王位,出家为法藏比丘,向佛求法。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透过神通,向他展现二百一十亿佛土,让他观察各佛土优劣。法藏比丘经五劫思稚,摄取各佛土庄严,再在世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弘愿,建立殊胜的极乐世界及构思最方便法门,接引十方世界众生往生极乐净土,并帮助他们快速成佛。发愿后,法藏比丘依愿,经不可思议的兆载长劫修行,累积功德,直至每一弘愿都福慧圆满后,成阿弥陀佛。
佛陀亦详细介绍极乐净土的殊胜庄严,包括佛身的庄严、宝树、宝池、八功德水、讲堂、楼阁、天人与圣人的果报……等。在极乐净土,声闻和菩萨数量之多,无可估计,但佛陀却叹息世人福薄,相信并修持净土法门的人很少。
佛陀转向弥勒菩萨道出生活在五浊恶世的众生因沉迷五恶之中(杀、盗、淫、妄、酒),导致五痛和五烧。寿终堕三恶道,无量苦恼,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佛陀最后以大悲心劝喻众生修净土法门,求生净土。更预言在灭法时代,经道尽灭,幸得佛祖慈悲,特留《无量寿经》,愿有缘众生,因而得度。
佛陀跟着解说《观无量寿经》(简称观经)。佛陀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为大比丘及菩萨众说法,应国太夫人韦提希的哀求,离耆阇崛山到王宫,为阿难,韦提希夫人及五百宫女讲《观经》,阐释往生极乐净土的净业三福及十六观想。其后阿难回耆阇崛山再为大众转述《观经》。
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是众多高僧大德都认同为最具权威的《观经》注解,大师指出从日观、水观……宝树观、宝池观……佛真身观、观音观、势至观……等头十三观想,是以观佛三昧为宗,定名为“定善”;而最后三观想,详述三福九品往生,是以念佛三昧为宗,定名为“散善”。所谓“定散二门”,都是修诸功德回向,以求往生净土。
善导大师最后指出,“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佛陀目的是劝喻众生修念佛法门,往生净土。
佛陀最后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无问自说地讲解《阿弥陀经》(简称小经),简单总结两经。说出净土各种庄严事相,念佛众生,必得阿弥陀佛的无量寿及无量光加持,劝喻众生发愿,念佛往生净土。佛陀更指出东、南、西、北、上、下六方一切诸佛,都劝喻他们所教导的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往生净土。
《阿弥陀经》经文较短,但涵盖净土法门的重要思想与教义,容易诵读,是修净土行者奉为定课,每日必诵的经典。
净土三经的对象,广义上是娑婆世界的五乘众生(菩萨、声闻、缘觉、天人及凡夫),但佛陀本怀是特别照顾末法时代的苦难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