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两者同样展现著强韧生命力。纵使和我们相距数千年的文字记录,只要稍作研究也能解读当中的意思。
目前可考据最早的中国文字,追溯至距今约3,300年的商朝,殷商将求鬼问卦的卜辞刻在兽骨或龟甲之上以作记录,故此学者称之为甲骨文。其后的周朝将文字刻在祭祀用的青铜器皿上,主要记录祀典、赐命、军政等事情,故称为钟鼎文或金文。按当时所记载的社会情况,反映出“商人尚鬼、周人尚礼”,同时也反映古代中国的文明进程—-从蒙昧的鬼神迷信进升至礼乐文明的人文主义思想阶段。
礼的主旨是互相尊重、对等包容,为后来儒家的核心思想。在《噩侯驭方鼎》所刻的金文记载了这样的事情:周王南征角夷后,回程途经祛的地方,当地的诸候噩侯驭方宴请周王并举行射礼。射箭时,噩侯刻意射偏了;周王为了尊重噩候,更把箭射得高飞,结果皆大欢喜,二人皆饮罚酒。周王赏赐宝玉良骥,噩侯拜谢周王,并铸造宝鼎铭记此事。
儒家强调礼乐,塑造了中国人“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性格。由于文化差异,外国人对此难以理解,特别是中国的罚酒制度(输家赏酒,胜方反而没有)。由此可见,中国人崇尚的是能者心胸开阔宽容,不着眼于利益和输赢的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