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十二因缘的流转
“十二因缘”的环节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
建议读者从本系列最早刊登的文章开始阅读,循序渐进领会佛学知识。
为了让大家能有系统地了解佛法,我将个人的体会分成三个层面和大家分享:
一,从教育的层面:佛法教导大家要积极面对人生,不要逃避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更要按部就班解决问题,超越困境。
二,从科学的层面:佛法和科学其实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宇宙的自然规律,殊途同归。佛法与现代科学毫无抵触,很多地方也非常吻合。
三,从宗教的层面:佛教笃信因果,因缘果报令生命的经历延续不断,即所谓轮回。佛教的修行是要学习修心,参透生命延续的因果,从而了生脱死。
我尝试用浅白的文字配合生活例子来解释深奥的佛理,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善巧地处理人生的问题,并藉佛法感悟到内心安宁自在,远比物质享受更重要和更值得追求。
有缘和你们一起走向幸福的人生,实在令我深感快慰!
“十二因缘”的环节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
佛陀成佛后,首先向信众开示[四圣谛]的殊胜。为了帮助我们找出烦恼的根源(即四圣谛的集谛),他教导我们如何因应生活中发生的每件事,有系统地将我们的心理活动,分析为十二个互相紧扣的环节..
四圣谛亦可广泛应用于事业发展和经营管理等方面。
佛陀成道后,首先想到应要先报答之前的两位师父。可惜,当佛陀以天眼观察师父们的情况时,却发现他们已经去世。随而想到当年和他一起在苦行林中修行的五位比丘,遂前往鹿野苑向他们弘扬佛法。
我们最先意识到的物质,应该是自己的身体。甚至可以说,人是通过自己身体上的感觉,知道意识的存在。身体对意识的影响显而易见,就如生病带来的种种不适和痛苦,令我们意识到生、老、病、死的客观存在。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又随着因缘错综复杂的互动而不停地变化,故此根本没有任何不变的物质和情况。可惜众生执著“我”是一个独立存在而又固定的实体,不了解“我”其实时刻都在变动﹔这一刻与下一刻的“我”已经不一样,因而导致各种烦恼。
六根:或称六入,是指会受外在信息进入脑部产生感受的六种感觉器官,包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触觉)和意(了解概念)。
宇宙间万事万物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又随着错综复杂的因缘互动而不停地产生变化,故此宇宙间根本没有固定不变的事物。可惜大多数人不理解因缘所生法(无常、无我),不了解“自我”其实时刻都在变动…
修行的目的是为远离一切烦恼,达至证悟:当一切导致生死流转的业因已断尽,永不生起,便能进入绝对安稳、不再受外境干扰的清静自在境地,佛教称之为“涅槃寂静”。
接下来,我们尝试从空间的层面理解“缘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