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十二因緣的流轉
「十二因緣」的環節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
建議讀者從本系列最早刊登的文章開始閱讀,循序漸進領會佛學知識。
為了讓大家能有系統地瞭解佛法,我將個人的體會分成三個層面和大家分享:
一,從教育的層面:佛法教導大家要積極面對人生,不要逃避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挑戰,更要按部就班解決問題,超越困境。
二,從科學的層面:佛法和科學其實只是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宇宙的自然規律,殊途同歸。佛法與現代科學毫無抵觸,很多地方也非常吻合。
三,從宗教的層面:佛教篤信因果,因緣果報令生命的經歷延續不斷,即所謂輪迴。佛教的修行是要學習修心,參透生命延續的因果,從而了生脫死。
我嘗試用淺白的文字配合生活例子來解釋深奧的佛理,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善巧地處理人生的問題,並藉佛法感悟到內心安寧自在,遠比物質享受更重要和更值得追求。
有緣和你們一起走向幸福的人生,實在令我深感快慰!
「十二因緣」的環節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
佛陀成佛後,首先向信眾開示[四聖諦]的殊勝。為了幫助我們找出煩惱的根源(即四聖諦的集諦),他教導我們如何因應生活中發生的每件事,有系統地將我們的心理活動,分析為十二個互相緊扣的環節..
四聖諦亦可廣泛應用於事業發展和經營管理等方面。
佛陀成道後,首先想到應要先報答之前的兩位師父。可惜,當佛陀以天眼觀察師父們的情況時,卻發現他們已經去世。隨而想到當年和他一起在苦行林中修行的五位比丘,遂前往鹿野苑向他們弘揚佛法。
我們最先意識到的物質,應該是自己的身體。甚至可以說,人是通過自己身體上的感覺,知道意識的存在。身體對意識的影響顯而易見,就如生病帶來的種種不適和痛苦,令我們意識到生、老、病、死的客觀存在。
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皆由因緣和合而生,又隨着因緣錯綜復雜的互動而不停地變化,故此根本沒有任何不變的物質和情況。可惜眾生執著「我」是一個獨立存在而又固定的實體,不了解「我」其實時刻都在變動﹔這一刻與下一刻的「我」已經不一樣,因而導致各種煩惱。
六根:或稱六入,是指會受外在信息進入腦部產生感受的六種感覺器官,包括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觸覺)和意(了解概念)。
宇宙間萬事萬物皆由因緣和合而生,又隨着錯綜複雜的因緣互動而不停地産生變化,故此宇宙間根本沒有固定不變的事物。可惜大多數人不理解因緣所生法(無常、無我),不了解「自我」其實時刻都在變動…
修行的目的是為遠離一切煩惱,達至證悟:當一切導致生死流轉的業因已斷盡,永不生起,便能進入絕對安穩、不再受外境干擾的清靜自在境地,佛教稱之為「涅槃寂靜」。
接下來,我們嘗試從空間的層面理解「緣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