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 : 均衡与适度


约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世上各地纷纷出现了一些伟大的贤者,如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老子和孔子、希腊的苏格拉底等等。他们对后世的哲学思想发展产生极大影响。虽然处身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他们各人均提出同一个为人和处事的重要原则:中道!佛陀以中道(Middle Way)告诫弟子:在家凡夫耽于欲乐、沙门修行执著于苦行,两边同样是没有意义的行为。就如苏格拉底终身遵行的箴言:“凡事勿过度!”(Nothing in excess.)

儒家推崇“从容中道”,在《中庸》有这样解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换言之,当情感处在一种均衡状态而没有偏执任何一方的时候就是中;有节制地适度抒发情感就是和。这里有两点值得我们留意:一,均衡;二,适度。

适度,显然并非是机械式的追求数量平均,而是按照现实环境来衡量和作调节,因时制宜。这留待日后有机会再详谈。现先谈谈均衡。怎样才是均衡呢?用现代教育的标准来看就是:德、智、体、群、美。

我将美学并在德育中,简化为四个方面来谈谈:

1. 德:简单来说就是道德的修养,很多人误以为儒家只是行为模式的说教。其实,孔子强调以礼乐来培训德育、适度抒发情感。就如现代以音乐、艺术、文学等科目培育学生的同理心,使他们在接受美学薰陶的同时,也在学习道德的修养。

2. 智:除了指学习各门各学的知识外,我们更要注重分析和理解,不要死记和硬背或只求高分数和学历。上次刚谈过求学的态度,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3. 体:是很重要的一环。假如没有强健的体魄,便很难承担繁重的学习和工作,也难以专心思考。现代人工作繁忙,常常忽略了健康,但适当的体育活动无疑是有益身心;事实上我们也应多花时间关注卫生知识,因为它能预防疾病,更胜治疗。

4. 群:就是指人际关系,要学懂怎样和其他人相处和合作。这对初踏足社会工作的年轻人尤其重要,假若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便会出现很多矛盾和很大压力,甚至导致情绪病,影响发挥。

智和体,可说是硬实力;德和群,是软技能。提倡均衡教育其实也不是什么新奇事物,中国传统文化早已强调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可说是开德智并重、文理兼修之先河!

20190528-p-p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