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滅亡後,周室東遷,中國歷史亦進入了春秋戰國時期。雖然周朝在名義上仍得以延續,但實質上已沒有能力控制諸候。當時出現的第一位霸主齊桓公,任用管仲為宰相,實現了尊王攘夷的戰略方針,統攝諸候,阻止了互相侵略併吞的局面,讓中國出現了一段太平日子。
《管子》一書記載了管仲的主要政治思想,可說是古代富國強兵的代表作。而書中提到的「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至今仍耳熟能詳。管仲指出當百姓的糧倉充足,豐衣足食時,才會顧及禮義和追求個人名聲。近期在歐洲出現的難民潮,正好體現了這個道理,當民眾為求生存,根本無暇顧及什麼是禮節及榮辱。
在適當的物質基礎上推行德育,正是《管子》的原意:「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複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用今天的話來理解:國家得以持續發展端賴於德育,而禮、義、廉、恥就是基石。
因此,國家應要在充足的物質基礎上,好好培育人民的道德標準,提升國民素質。只有這樣,國家才能成為軟硬實力兼備的真正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