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與本師釋迦牟尼佛是我們凡夫最熟識的兩尊佛,而他們均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有極深厚的緣分。每尊佛在因地修行時,必會發弘願救度眾生。他們的弘願(願波羅蜜),有着百折不撓的堅持,能感召宇宙間一種不可思議的雄厚威神力量(力波羅蜜),並歷經漫長的六度萬行,圓滿完成而成佛。
在《觀世音菩薩》一文中(第412期,第49頁),我已簡略提及在無量劫前的寶藏如來時代,有一轉輪聖王與他的大太子「不眴」及二太子「尼摩」,分別在寶藏佛前發不同的大願。寶藏佛亦先後為他們三位授記,轉輪聖王為「阿彌陀佛」,「不眴」為「觀世音菩薩」,而「尼摩」為「大勢至菩薩」。
自此以後,轉輪聖王歷經無量劫,示現種種身份,修菩薩道。據《無量壽經》記載,到了「世自在王佛」的時代,有一國王「世饒王」,聞佛説法,決心發無上菩提心,捨去王位,出家名「法藏比丘」。「世自在王佛」向他廣説不同佛土的情況,在佛的加持下,法藏比丘細心觀察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從中汲取不同國土的精華;經過五劫時間的深思,他建構了殊勝而莊嚴的西方極樂世界藍圖及不同接引十方眾生往生淨土的方法,並在「世自在王佛」前,宣説他的四十八大願,以救度十方世界所有眾生(即佛以外的九道眾生: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人、畜牲、餓鬼、地獄眾),往生到淨土,永遠離苦得樂及最終成佛。
法藏比丘經過兆載劫的漫長時間修各種功德,圓滿完成他的四十八大願後成佛,號「阿彌陀佛」。
這四十八大願包括五個主要綱領:
- 建立一個非常殊勝的極樂世界,在那裏完全没有三惡道,那裏的眾生都是廣發菩提心的聖人。
- 建立了不同方法,接引十方世界各類眾生往生極樂世界。
- 幫助在極樂世界的眾生快速成佛。
- 加持及幫助在他方世界但與佛有緣的菩薩,或從淨土倒駕慈航回來度眾生的菩薩,完成他們的菩薩行。
- 在完成以上四綱領時,法藏比丘才成為殊勝莊嚴的阿彌陀佛。
雖然每一願都很重要,但從我們凡夫的角度來看,最看重應該是第一願(國中無三惡道願)及第十八願(十念皆生我國願)。
我們凡夫就是厭棄這個娑婆世界,希望能擺脫六道輪迴之苦,到一個完全沒有三惡道苦(畜牲、餓鬼、地獄)的境地,修菩薩行,最終成佛。所以對第一願保證極樂世界無三惡道對我們最重要。
此外,就算有一個非常完美的極樂世界,如果没有第十八願的接引願,我們也不易去。所以第十八願亦極為殊勝。
相反來説,如果有接引願,但没有「無三惡道願」,我們凡夫亦未必想去。
我將會在下一期詳細介紹接引我們凡夫往生極樂世界的第十八願。
《温暖人間》專欄:活在佛緣下 (第413期:2015.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