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意識與物質


(圖片來源:Maseedis Kay)

(圖片來源:Maseedis Kay)

我們最先意識到的物質,應該是自己的身體。甚至可以說,人是通過自己身體上的感覺,知道意識的存在。身體對意識的影響顯而易見,就如生病帶來的種種不適和痛苦,令我們意識到生、老、病、死的客觀存在。反過來,意識對身體的影響就不是那麽明顯;例如身心症就是由於壓力過大令人情緒困擾,導致身體出現胃痛、胸悶、疼痛、心悸等毛病,其病因實際上源自心理和意識層面,而非身體物質層面,因此傳統的醫療方法無法治癒。由此可見,壓力過大除了令人精神萎靡和免疫力降低外,更會直接令身體出現各種癥狀。

進一步而言,隨着現代醫學的進步,人們能通過測量腦電圖的波形來判斷腦部活動和精神狀態,從而對意識的影響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腦部會釋放出Beta(β)波,在冥想的狀態下,會釋放出Alpha(α)波,當我們進入深度冥想時還會出現Theta(θ)或Delta(δ)波等。這表示隨着腦活動的放鬆,腦電波的頻率會變慢。

不同狀態的腦電波(網上資料)

20200708-p001

佛教的冥想方法多是正念、念佛、慈心修習等方式。在英國廣播公司BBC出品的記錄片《性格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Personality)中,主持人接受了為期一週的佛教正念訓練:每天練習靜坐二十分鐘,拋開雜務和思緒,專注觀察著呼吸。在心理學家的監測下,他們發現這位主持人在該段期間的睡眠質量、情緒感受、樂觀程度等均有明顯的改善。主持人完成訓練後表示佛教正念對改善他的精神狀況有正向的幫助,很值得繼續堅持訓練下去。

上述的情況其實不難理解,甚至不需醫學專家闡釋,我們自己應該也能感受到:當我們的心處於安寧、祥和狀態時,身體同樣也會較少出現躁動,呼吸、心跳也會隨之平穩安定。換言之,當心念放慢到某一頻率,身體其他器官如心、肝、脾、肺、腎等亦會跟隨着那頻率放鬆,達到和諧協調一致的狀況。相反,當精神處於過大壓力之下,心念思想變得躁動和急逼,其他官能的頻率也會有較大的波動,心中便會感到焦慮不安,像是四聖諦所說的五蘊熾盛之苦﹝註﹞。因此,不要過度追求名利,要多作善事、多點忍讓、廣結善緣、經常保持安寧自在的心態,有助保障身心健康。

一般人的心念會隨着外在環境變化,即佛教所講的「心隨境轉」。其實心念也可以影響外境,即「境隨心轉」。這在科學上也有相應的道理。根據物理學的量子力學,任何微觀的粒子,如電子、光子等等,都可以有兩種不同的形態共存 —— 以粒點形態或波動形態呈現。微細粒子沒被觀測時會很自然的處於「自由狀態」,亦可以同時存在不同的地方;當它們被人類觀測時,粒子會受到人類意識的干擾,呈現出的形態和位置也會受影響,變幻出一種「有確定形態的狀態」。當觀察者不再理會它時,它又回復「自由狀態」。我們可以從量子力學的微觀世界情況引申到現實世界,因為各種物質皆由粒子組成,所以不難想像人類意識能夠影響或干擾周圍環境事物的狀態。

我們中學時代學習到的愛因斯坦質能互變方程式(E = mc²,E代表能量,m代表物質,c代表光速),顯示了能量和物質可以互相轉化,物質能轉換為能量,能量也可以轉換為物質。既然人類的心念意識可以通過大腦,發放帶有能量的電磁波,那麼心念的能量也有可能轉化為物質,影響了組成外在世界的因緣條件。韋勒(John Wheeler)是一位在廣義相對論領域有傑出貢獻的宗師級科學家,他也認為意識能夠影響人所認識及感受到的現實世界。故此,「境隨心轉」並非沒可能的事。佛教說「一切唯心造」,即是說諸佛菩薩可以有能力運用他們強大的心念力量,改善外在環境,度化眾生。

﹝註﹞ 參考6.1如何處理苦惱

佛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