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又随着因缘错综复杂的互动而不停地变化,故此根本没有任何不变的物质和情况。可惜众生执著“我”是一个独立存在而又固定的实体,不了解“我”其实时刻都在变动﹔这一刻与下一刻的“我”已经不一样,因而导致各种烦恼。
我们是一个由肉体(色)与精神(名)组成的个体,所以“名色”代表由精神(心)和肉体组成的“我”。从功能角度,佛教将“我”分为五个组成部分,统称“五蕴”。肉体的是色蕴,精神的有四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积聚的意思,因为这五种功能互相交迭构成“我”,故又名五蕴。
色蕴:原意是物质,泛指一切事物与现象。但这里是指人的身体和感觉器官﹔
受蕴:是感受或感情,可分为三类: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无感觉)﹔
想蕴:是知觉,指对外境的取象、记忆等思维活动﹔
行蕴:是意志,引起身、口、意的一切行为﹔
识蕴:是了别认织,当六根与六境接触所产生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识)的认知能力。
我们的色身细胞不停地在生、老、死,即所谓新陈代谢,所以我们的肉体根本是在不停地变,没有一个固定的“我”,亦即是“无我”的。既然我们的色身和感觉器官是“无我”,而所接触的外境亦变幻不实,其所产生的思维活动(受、想、行、识)也经常不停地在变,故此,我们的精神部份(名)也不是固定的,即同样是“无我”的。
总括来说,我们的肉体(例如健康,生老病死)与精神(例如意念、妄想)不是独自生存,而是不断受外境干扰作出改变,所以“我”没有一刻是固定的,“我”是变幻无常的,因此对任何事物都不应执著。为了方便,我们姑且称呼自己为我。例如我潘宗光,只是一个名称,让他人知道代表我这个人,但这个人是怎样的,每人便有不同的认识和体会。佛陀教导我们要认知根本没有一个不变的“我”存在,从而要放下因为执著“自我”而产生的各种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