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的習性是以自我為中心,對物慾的追求永無止息。對世間的一切,好的就想擁有,不好的便排斥,即貪心及瞋心。當人的心念被這兩大力量所支配時,便不能客觀看事物,待人處事的手法亦容易產生問題。有些人名成利就,但他們真的快樂嗎?有些人為了爭取名與利不惜使用不正當的手段如損人利己或打擊不喜歡的人。人心不停地在計較分別,午夜夢迴時亦可能會問心有愧。若心不能安寧自在,那便難以稱得上是圓滿人生。
佛教指出人的快樂不在於物慾的滿足,而是在於內心的安樂自在。人生下來,便不能避免衰老、疾病和死亡,無論擁有多少名譽、權力、財富,都不能改變這個人生規律。人越是接近衰老與死亡,心便會越感不安,例如要思考怎樣處理積累的名與利。相對而言,一個人若能甘於平淡生活、內心安寧自在、安祥面對人生、活得瀟灑自在,這難道不是圓滿的人生嗎?當然,佛教並非否定大家在社會上追求名利,但它強調謀生的方法要正確,例如追求的手段千萬不能犯法、不損人利己、要問心無愧,那便不會影響到內心的自在,更要進一步,利用財富利樂眾生。
佛教着重如實知見,即通過修心減低貪心與瞋心,令思維更客觀和寬闊,對問題的了解更清晰,令本自具有的智慧與慈悲心更顯露,從而使道理更顯明,人生也得以圓滿。
修心的方法很多,總括起來就是佛教的三無漏學﹝註﹞,簡言之:
戒──不做惡事並避免犯錯﹔
定──收攝心猿意馬的念頭﹔
慧──能對事物作正確判斷。
其實,決定未來的好壞,就要看自己的心。佛教認為:一個念頭足以影響萬物,近代物理學的量子力學也從實驗中驗證了這個道理﹔宇宙萬物互相影響,一切事物的產生皆是因緣和合的結果,沒有固定性。因此,人們必須透過努力,配合正確心態,才可以改變身邊事物﹔無論是面對挑戰,或建立成功事業,乃至圓滿人生,佛教也教導要知足常樂,避免徵逐欲樂,更不要被一時的快樂所蒙蔽。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大家有緣接觸佛教便應努力尋回本性、覺悟人生真相,生命自得安樂自在,更可擺脫輪迴之苦。
﹝註﹞ 三無漏學是指戒、定、慧三學。修三無漏學最終能離一切苦惱,了脫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