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学荣休校长 精进慈善基金会会长 潘宗光
采访:张弛
字幕校对:冯泽仿、刘青
来源:腾讯佛学
佛教 “三位一体”:是宗教,是教育,也是科学
主持人:您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家,如何看待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潘宗光:我来讲讲佛教。佛教,没有一个主宰一切的神,没有创造一切的神。佛教主要是对于整个宇宙自然规律的一种很全面的探索,了解宇宙的规律,从而教导我们怎么做人,主要是探讨宇宙规律、因缘果报,探索因缘果。
科学其实也是对因缘果的探索,比如说我作为化学家,为什么做化学实验?肯定我有达到某个理想,制作某个产品,那是“因”,当然达到那个理想,那个“因”,要做很多实验,满足很多条件,才能透过实验达到我的理想,所以整个化学实验是先这个“因”,跟很多环境条件结合起来才能结果。
很多物理学家,他们希望明白整个宇宙的因缘果,宇宙的情况是怎么样的,比如说宇宙怎么来的?他们也希望明白很多宇宙的真理,所以说佛教跟科学都是对宇宙的自然规律的探索,即殊途同归,是没有什么大的差别。
主持人:很多人会觉得,佛教会有点等同于迷信吧。一般来说我们都会觉得科学跟迷信是对立的、不兼容的,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潘宗光:我所理解的佛教其实是“三位一体”,是教育,是科学,也是宗教。为什么是教育呢?佛陀明白我们人有很多烦恼,有些人怨天尤人,这是没有用的,他教导我们处理问题是一个程序,首先问题发生了,已经存在了,你埋怨也没有用的,主要要有勇气接受问题的存在,接受烦恼的存在,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最重要是找出那个问题、那个烦恼产生的原因在哪里,由什么环境条件导致这个烦恼的产生?就是说第二部分最重要是找出一切产生问题的因、缘的条件。当明白找出一切原因、条件以后,就好办事了,所以第三部分就是明白什么地方我们可以处理,在什么地方改善,从而产生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最终目标。第四,根据那个最好的方法,当我们明白导致这个烦恼的一切因缘条件,我们自然能找出对治这个因缘的方法,根据方法来做,问题慢慢就解决了。
佛陀的教育非常好,现在无论我们做任何事情,做什么管理,肯定是有一个程序的。发现存在的问题,了解问题的原因,决定一个最终目标,怎么处理这个问题。譬如说我们是希望有个理想,达到某某目标。那个理想也是一个开始,我们要达到那个目标,一定要找出导致这个目标的一切的因缘条件,比如说创业有没有资金,有没有好的创业条件,有没有好的计划书等等。明白这些条件以后,你才知道这个目标是否可以完成,也许目标定的太高了,调一调,然后根据方案来做。所以无论我们做任何事情,现在的管理模式也是一个程序的。所以我说佛教是个教育。
第二,佛教是科学。因为佛教是对整个宇宙的自然规律探索。比如佛在2500年前就说,他看一杯清水,其实里面有很多很多生命存在的。佛看一钵水,八万四千虫。当时没有人相信清水哪来那么多生命,现在我们用高级的显微镜,看清水里面很多细菌,很多微生物的,你看佛的觉悟多高。
当时佛已经了解整个宇宙非常非常庞大,有无量无边那么多的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等等。而我们科学在那个中世纪还认为地球是整个宇宙的中心,当然我们现在知道宇宙是非常庞大,所以你看佛的科学观是非常高的。
佛是对整个宇宙的自然的规律探索。比如佛说,没有一件事是能够离开周边环境的互相干扰的。像我们每个人、每个个体,不能单独存在,不断跟周边互相干扰,互相影响,所以佛就说是“无我”,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我”的存在,是我不停在改变。现代科学也说,人的意念、人的意识影响周边的环境条件,我们的意识跟周边的环境条件互动,我影响周边的环境,所以我看的现实世界跟你的可能不一样,因为我的意识参与当中,所以没有一个完全独立的“我”跟客观环境完全分开。
佛说一切事情不是突然间发生的,一定有一个因。适当环境条件,才成这个结果,因为这个环境条件由很多很多因素所组成的,只要一个因素改变了,那个果也会相应地改变。譬如说一个苹果种子放在泥土里面,假如里面水土的养分不同,那个苹果树的生长过程也不一样,苹果的果实也是改变的。所以佛说一切事情无常。现在科学知道我们跟周边很多事情不停地互相干扰,很多事情不停在改变,所以我说佛就是对整个宇宙自然规律的因果的探索,科学也是这样,它们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是非常非常接近的,是殊途同归的。
佛教是宗教,佛教不是单单讲教育、讲科学,最重要的出发点是佛明白我们人有很多烦恼,他想帮助我们解脱烦恼,让我们在生活中开心、快乐,离苦得乐。怎么离苦得乐呢?就是相信一切都是因果报应,所以佛说,最好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就是佛法教导我们做好的人,做善事,不做坏事,不要伤人,不要损人利己等等,这是非常的重要的,但是最重要的是因为有因缘果报,佛相信有轮回投胎,这个很重要的思想。既然有轮回投胎了,所以佛教希望帮助我们摆脱轮回,了生死,这个就是宗教了。你们要是不相信,就不做了,相信佛的教导,我们要了生死了,就根据佛的教导来自净其意,再慢慢减少我们对一切事情的贪念,不宜过分地贪心,不会过分地排斥贪的心态,慢慢减少贪,减少嗔恨心,慢慢生活安稳自在,慢慢改善自己。所以佛教也是宗教,是帮助我们怎么过一个快乐人生,怎么摆脱轮回。所以我说佛教是教育、科学跟宗教“三位一体”。
一位大学校长的学佛心路
主持人:您是如何接触到佛教的?
潘宗光:我是在香港长大,香港是英国殖民地,是鼓励基督教、天主教的,所以我也是在这个环境长大,本来是基督教、天主教比较熟,对佛教,好像是低层次的宗教。我结婚后,也变成了天主教徒,是一个好的天主教徒,每个星期都陪我的家人去教堂的。
但就这样奇妙,一种很奇妙的缘分。
我做大学校长的第二年,1992年,当时看到一个海报说某个医生讲佛,我就很奇怪,佛是这么迷信的宗教,为什么医生讲佛呢?结果怀着好奇的心态去听他讲什么,一听以后觉得很震撼,啊!我觉得他讲的道理非常非常好,跟我内心的感受非常吻合,我就找他介绍一些书,一些经典给我看,也参加一些佛教的基础班、初级班、中级班等等,慢慢对佛教产生了兴趣,觉得佛教的理论跟我个人的体会很近很近,所以慢慢对佛教产生兴趣了。
另外在香港这个英国殖民地,对佛教来讲,不是最受重视的宗教,很多成功人士也好,教师也好,知识分子也好,都是基督教、天主教教徒,后来他们知道我信佛觉得很奇怪,你是大学校长,你是科学家,为什么信佛,这是很奇怪的问题了,但是我既然相信了,我就说我是佛教徒,我相信。
相对来讲,香港的佛教徒非常高兴,有个校长也信佛了,所以他们也刻意推荐我认识很多高僧大德。我第一个认识的是台湾的星云大师,他每年都到香港来开示,星云大师是一位非常好的、很慈悲的高僧,他鼓励我利用我的身份多帮帮其他人,所以他邀请我到台湾去一段时间,我也去过台湾佛光山参观过,非常感动,也参加过他的那个坐禅班,也做过七天的短期出家,所以对佛教有一种体会。
慢慢就觉得佛教对我帮助非常大,解开心里很多想不通的问题,哦,原来过去太执著自己了,执著自己的成就,执著自己的地位,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从对方角度来看问题的。举个例子,我作为大学校长,很多时候我们制定很多学校政策,一般来说是校长跟副校长坐下来想一个方案,好,就拿出来推行了,很多时候这个方案可能不大理想,后来我想通了,这个方案是从校领导的角度推出来的,但是推行是靠老师及学生,如果老师跟学生看法不一样,这会是很大问题了。所以当我接触佛法以后,我觉得我应该把制定方案先给学生的代表、老师的代表他们看看,从他们的角度看看这个方案有没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地方可改善?他们提出了方案以后,我们再重新检讨一下,觉得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就改善以后再推出来,这样有两个好处:第一,学生、老师觉得我们尊重他们的意见,容易接受。第二,那个方案已经融入了他们的意见,那个成功机会比较大。结果我们推出的很多方案也非常容易有大的成功,这是佛教对我的教育。我们不要执著个人的想法,要从多方面看一个问题,不同层面看这个问题,达到的结果不一样,我们要综合不同方向来看这个问题,那个结果可能变得更理想,这个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后来又到国内参观访问,再到柏林禅寺,皈依净慧长老,就这样对佛教产生兴趣。
最重要就是我的家人也支持我,因为我家人还是天主教徒,但是我信佛了,他们也没反对,他们说我有我心灵的自由,后来我太太也跟我信佛了。
主持人:我看您现在大多数文章和讲座都是在弘扬净土法门,我不知道您对佛教,因为佛教有很多法门,我不知道您对其它法门有没有接触过?还有就是为什么到最后您会专弘净土?
潘宗光:你知道佛法传入中国以后,慢慢发展为三个主要的兴盛渠道,一个是密宗,一个是禅宗,还有一个是净土宗,相对讲最受欢迎的还是禅宗跟密宗。我开始呢,我说我的皈依师父是柏林禅寺的净慧长老,是修禅的,所以我开始修禅,因为我修禅以后,我又到不同地方访问,学禅,希望增长自己对禅的理解,我又到过台湾的佛光山,访问过台北法鼓山圣严法师,我也到过缅甸,学南传的打坐方法,也学了一点点道家的打坐方法,所以综合不同的方法,我建立自己的打坐方法出来,也觉得不错。我学佛到现在已经差不多26年了,打坐了20多年,有一次打坐以后,我突然问起这个问题,我这一生可以摆脱轮回吗?因为我们先说轮回,轮回了就是我们投胎下一生,下一生是什么样,没有保证,我们要这一生做很多善事,很多好事,会保证投胎下一生比较好,做个好的人,一生享福。但再下一生又怎么样?没完没了地轮回下去,最终是很苦的,所以我们做佛教徒,不单单希望这一生生活得安乐自在、快快乐乐,最重要希望在这一生能够了生死、摆脱轮回,这是我们作为佛教徒的一个希望吧。
虽然我也修过禅,中间也修过一段短时间的密宗,最后还是放弃密宗,修禅。我是有一次打坐时候问起这个问题,我这样坐下去,这一生会摆脱轮回吗?当时我已经七十岁了,剩下时间不多了,突然间我自己告诉自己,我这样坐下去,这一生是没有机会摆脱轮回的。
要摆脱轮回是要有几个基本要求的,第一,你要放下一切的妄想、烦恼,你要了结一切过往做的业障,还要放下很多,要这样不执著,放下才能够真真正正地了生死。但是我知道我做不到,佛的教导说我们要明心见性,我知道做不到,我没有能力在这一生可以达到明心见性这个层次,也没有法子放下一切的妄想,所以也明白佛经所说的,我们修大乘佛法,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个是非常漫长的路,而且说是要经过三大阿僧祇时间才可以,很漫长的。
突然想起来,佛陀指导我们去极乐世界,净土法门。当时我有个奇妙的习惯,就是从小的时候我跟我奶奶长大的,我奶奶是拜观音的,她说,假如有问题你求观音,当时不相信。但是很自然的,当我有问题的时候呢,我从心里面求观音帮帮我,很奇怪啊,但是很自然的,突然间还有一种感觉是说观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她来自西方的,这可能是西方净土这个解脱的方案,这样我醒过来了,我就开始看那些净土的书,净土的经典,净土的大德的著作,慢慢明白,表面看来净土法门是迷信的,是一些知识水平不高的公公婆婆念佛,我觉得这个是完全的误解。当我看了很多经典,看了很多高僧大德的著作,他们的修为过程,我才明白,释迦牟尼佛是非常慈悲,他教导我这个方法是帮助我们在现在的时刻可以了生死,为什么这样说呢?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是在2500年前,那当时整个社会的情况比较单纯,没有现在那么复杂,整个社会的共业没有那么重。生活在当时的很多人,出家人、不出家人都是善根相对比较强、福报比较大的人,他们修佛的方法比较容易成功,慢慢到后来,我们现在的环境条件相差很远的,负面的诱惑很多,无明的追求很多,你看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快,带来很好的方便,但同时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增加我们对贪念的追求。一个新的手机出来了,你希望拥有这个新的手机,贪念也增加了,所以在现在的这个末法时代,修行非常困难,因为受到外面的干扰太大,我们每个人积聚的定力不够,善根不够,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学这个佛法很难很难,佛法很好,但是我们没有那个根基可以修。好像我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非常非常好,对教授肯定是好,但是那个小学生他可以明白吗?他不明白。等于说我们是小学生,佛法相对而论这个比例吧,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情况下,假如靠自己这样修很难很难,但是释迦牟尼佛说,有个方法是可以帮助我们的,就是阿弥陀佛有个世界叫极乐世界。佛教相信有很多很多世界存在,有的世界比我们这个世界更差,有些比我们更好,有些是最完美的叫净土,他说世界是有很多净土的,但是跟我们缘分最深的净土叫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净土有个阿弥陀佛,他跟我们这个世界的人的缘分非常深,他发大慈悲心说,假如我们希望离开这个娑婆世界,移民到他的世界,在那边修,他欢迎我们。
我想起了孟母三迁,孟子的妈妈,她希望孟子成才,她搬家三次。因为她明白,在一个环境下,假如孩子不读书,她孩子不能成才的,所以搬到一个非常完美的环境下,她孩子才成才了。我看我也是这样,我自己,善根不够,定力不够,机会不够,什么都不够,那么在这个环境下修,我觉得我不行,我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推荐,在临终时候移民到一个更好的环境,叫极乐世界。到这个极乐世界不等于已经解脱了,只是换一个环境,这个环境非常好,这边有很多大菩萨、佛,很多大善人一块来修,那么成功机会就大了。根据这个想法,做个比较,假如我继续打坐,继续修禅,我相信这一生没有摆脱轮回的机会;假如我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推荐,希望临终移民到净土去,在那边修,这个尝试总比继续修禅好一点吧,对我来说是更大的机会,所以我开始对这个净土产生兴趣,慢慢就多研究净土很多修行的方法,跟很多修净土的大师学习,综合他们不同的修行方法,来建立自己的方法。
西方极乐净土与现代科学没有冲突
后来我问自己,我是科学家,为什么心中迷信那个法门呢?我希望从科学角度看净土是不是真的那么迷信?发现不是的。比如说有些人问,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成佛之前发过愿,建立的一个那么殊胜的世界,等于说从“没有”建立一个世界,这在科学上可以吗?第二,阿弥陀佛又说他欢迎无量无边的世界的众生要往生那儿去,有没有人满之患这个问题?人越来越多,能容纳那么多吗?第三点就是说,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往生吗,一句佛号而已?第四点就是,佛说极乐世界离我很远很远,有十万亿佛土那么远,咱们可以去到吗?所以我希望从现在所了解的科学来看看,这四个问题跟科学有没有冲突?后来发现完全没有冲突的,跟现在的科学理论完全没有冲突的,我不是说现在科学证明,它是不是对,不是这个问题,就是说这个净土法门所提出的方案,跟现代科学没有冲突的,所以我接受它。
譬如说我念一句阿弥陀佛,这个往生怎么可以?其实我们知道,譬如说一个电视台,它将它的一切的画面、声音变成一种电波,这个电波放在空气里面,但为了每个电视台不互相干扰,它们的电波一定在某个频率下的,所以每个电视台的频率不一样,因而不会互相干扰。所以在我们现在空间里面,有很多很多不同电视台的电波存在,虽然你看不到,但是它存在。我们调试电视机的吸收频率跟某个电视台的频率同步,自然能检测出来,吸收空间里那个电波的能量,在屏幕展现出来,看到那个电视台。这个道理很简单,是物理学的道理,两个频率等同,能量互相交换。
按这样我想,一个世界也好,一个地方也好,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跟很多大菩萨一起,他将极乐世界的情况变成一个信号传播出来,在空间里面传到我们这里,空间有的,但是他的频率是怎么样呢?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是“阿弥陀佛”这四个字,那“阿弥陀佛”是声音,这个声音有声音的频率,那个是释迦牟尼佛讲的,只是讲的梵文,我们现在语言是翻译过来的,无论是英文、普通话,差不多吧,这个频率差不多,所以我们就要调节自己本身那个频率——阿弥陀佛这个声音的频率,这跟空间里的那个极乐世界频率产生感应了,只有我们增加自己吸收频率的能量,才更容易跟那个能量产生感应。所以没有冲突的。你看,我们开一部电脑,开一部手机,很多是有那个密码的,密码可能是一组数字,也可能是声音。你可以这样想,打开我们通往极乐世界这道门,就是“阿弥陀佛”这个声音,这是密码嘛,所以我说,我们念“阿弥陀佛”四个字能够跟极乐世界产生感应,产生感应这个方法便可以进去了,所以没有冲突的。
主持人:但是极乐世界很远,佛经上说有过十亿佛土,这个信号能传过去吗?
潘宗光:这个很奇怪,你知道现在的科学,我们过去认为那个时间、空间是绝对的,是错误的理解,爱因斯坦告诉我们,时间、空间等等不是绝对的,是可以改变的,我讲了一堂课叫《佛教与科学》,就讲这个问题。爱因斯坦提出一个方案就是说,离开很远的两个地方,可以改变空间拉近过来的,原来要通过去,从第一点通过第二点去,这个叫Einstein-Rosen bridge(爱因斯坦-罗森桥),后来科学家John Wheeler(约翰·惠勒)叫“虫洞”,惠勒叫这个通道虫洞(Worm hole)John Wheeler就是提出“黑洞”的科学家,他说虫洞,是什么意思呢?给我一张纸,打个比喻。
你看这张纸,假如从这一点走入这一点,传统的方法怎么走?
主持人:直线?
潘宗光:一步步走过去的是吗?假如十万亿佛土那么远,怎么走?假如有个方法把整个空间扭转过来,从这一点到旁边那一点,不用经过那么远,就这样穿过去就可以了,这个穿过去的方法叫“虫洞”,这是科学。所以现在很多科幻小说,他们也相信地球未来不能生存的,环境破坏太厉害了。所有的科学家也希望找出宇宙外面有没有个星球,我们可以移民过去。现在看来已经找到一个所谓地球二号,有没有听过这个最新的地球2.0,离得很远,怎么移民去啊?通过“虫洞”,所以科学家也相信未来的希望只有通过“虫洞”可以从地球一移民到地球2.0,所以根据这个科学理论,我们从现在这个娑婆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也可以吧?起码在理论上跟科学没有冲突,是很奇怪的,真的。
单纯说阿弥陀佛成佛之前从没有,建立一个极乐世界,也是跟现代科学没有冲突的。现代科学讲人的意念、人的意识影响周边的情况的,互相影响,意识是能量,能够跟周边的事情产生很多互动。假如人的意识越来越强大,对周边影响越来越大。现在很多非常出名的科学家,包括John Wheeler、Andrei Linde等,也相信我们宇宙跟我们不能分开的。我们过去认为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宇宙,宇宙是一个存在,我们生活在当中。但现在科学家说,我们生活在我感觉的世界,现实世界跟我们的意念不能分开,当你意念越强大,我们可影响周边的世界越大。意念甚至可以创造一个世界,创造新的事物现像。
为什么这样?你看爱因斯坦的那个方程式,能量等于质量乘光速的平方(E=mc^2),这是非常出名的方程式。假如没有方程式,就不能计算核能。核能就是这样的一种质量变成能量才有的,所以反过来,能量变成物质也可以的,是吗?现在很多科学家相信,只要能量够大,我们的意念够强,就可以改变甚至创造事物出来,这根据爱因斯坦的方程式。
所以说,阿弥陀佛成佛之前,他是法藏比丘,根据《无量寿经》说,他经过很多很多世的修行,累积很多很多功德,他意念非常非常强大,那么非常强大的意念能够创造一些物质,一个世界出来,也是跟科学没有冲突的,本来是没有,但那个意念是个能量,假如那个能量非常非常强大,大到我无法想像,所以能量变成现实的世界也是可以的,完全没有冲突。当然那个能量非常非常大了,但是我不知道阿弥陀佛的能量多大,我们只有相信这个情况是存在的,不违背科学。
我看那个净土以后,觉得净土真的不可思议,跟现代科学没有冲突。可能过去人看净土呢,没有那么详细地的研究里面的很多事情吧,以为念一句阿弥陀佛往生是迷信,而且不可以能,离开我那么远怎么去啊?还有我说,净土不停地接引那么多的众生去,以为会人满之患呢,问题在我们怎么看我们生活的情况,我们人一般是生活在地面,但是你看,假如有一些人可以生活在空间,有没有听说在天上的天人不是在地面生活的,他生活的空间可飞来飞去,他可以生活在不同层次的空间。
主持人:就是不同维度的意思。
潘宗光:对,不同维度。我们也明白,现在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是三维空间,一维时间,但是现在科学说世界是超过三维空间的,弦论更要求有九维空间的。那么说假如空间多了,那个容纳众生的机会大得很,不会挤。现在科学相信我们的世界是超过三维空间,也相信在这个宇宙旁边还有其它的宇宙共存的,我们叫Multiverse,多重宇宙。Mult这个字代表多,我们所在宇宙叫universe ,uni代表一,所以universe指一个宇宙,Multiverse代表很多宇宙,现在的科学相信我们有很多宇宙共存的。那么这样看来,真的很复杂,所以你看西方极乐世界,它可能有三维空间以外的四维、五维空间,不能说不可以,人也可以生活在空间,所以很多问题是超越我们的想像,我不可以说不可能,虽然我不能证明是对还是不对,但这可能性是存在的。
潘宗光:我刚才说,你问我为什么修净土呢?我说因为我修禅二十多年了,我觉得继续下去,这一生没有机会摆脱轮回,没有希望了。现在看来呢,唯一的希望就是修净土了,修净土不等于这一生了生死,不是这样。因为根据我现在修行,每个人很难这一生了生死的,修净土法门的出发点就是说,我们接受阿弥陀佛的帮忙,在临终时候移民到他的极乐世界去,不再在这个娑婆世界轮回,到那个非常优美的环境去,在这边修。好像孟子的妈妈,希望孟子成才,她搬了三次家,搬到一个非常理想的环境,孟子才成才吧!我有这个想法,假如我在这个娑婆世界轮回,再修,可以,但是没有很多保障!但是假如我接受阿弥陀佛加持帮忙,移民到他的地方去,在这个环境非常好的地方,这个地方环境非常好,根据释迦牟尼佛所告诉我们的,非常优美,与很多大菩萨,很多佛、菩萨一起来修,环境非常好。这边绝对没有那个地狱、饿鬼、畜生,这些三恶道,没有下堕三恶道危险,只有向上,没有向下,所以这边你们可以很快地学到很多好的东西,帮助自己很快地的开悟,很快地了生死。所以,我说现在修净土法门呢,是踏踏实实地修有为法,不是无为法。因为很多人说我们修佛,就专门修无为法才能了生死,所以我觉得现在我修的绝对是——有为法,就相信阿弥陀佛的存在,相信极乐世界的存在,这是由释迦牟尼佛的推荐,根据阿弥陀佛的方案,往生到他的地方去,在那边修。但是问题是怎么修、用什么方法来修,保证往生净土呢?这个有很多不同方案,尤其是说只要我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有的说,不,你要做很多其它事情,很多讲的不一样。总之,往生净土对我来讲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比较有保障的选择。
当然这个选择当中有一个重要的一点——你要相信!你不相信就没有法子了,所以我说佛教是教育、科学、宗教三位一体,宗教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相信,你不相信就不是宗教了。所以往生净土对我来讲是最好的选择,但对于其他人不一定,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有些人修禅可以了生死,有些是密宗可以了生死,这是他们的福报。我没有他们那么大的福报,我知道自己的情况,所以我知道自己一定要修净土才可以往生。
“精进慈善”,学会感恩
主持人:我看对您的介绍里边有一个精进慈善基金会的会长,您给我们介绍一下精进慈善基金会?
潘宗光:好,我是在全国政协做了很多年,我在全国政协的时候有机会到不同的国内地方参观、访问等等,亲眼看到国内很多农村的情况,是相对来讲比较贫穷的,当时我是在2000年初吧,看到很多年轻人考进大学,他们面对的经济压力很大,因为现在国家的九年的义务教育没有包括大学,一个大学生要交学费、生活费用,加起来也不少,这些年轻人不读书可能没有前途,读书有很大的经济压力。回来以后,我想我们可不可以帮帮这些孩子呢,我个人没有那么多个财富,我是个校长,但是我有很多的朋友,所以我找了很多有能力的企业家朋友,大家坐下来谈一谈,我们可不可以一块来做点事?就这个概念成立一个“精进慈善基金”。怎么做呢?主要是从2005年开始,我们在国内找六个大学,当时我是大学校长,跟很多学校的关系很密切,我们特别找的中西部的大学,因为我们相信沿海的大学,相对来讲,经济比较好一点。所以我们找西安交通大学,合肥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工程大学,还有一所是非常特别的,少数民族比较多的湖南吉首大学。六个大学,每个大学从已经考进大学的大一学生里面挑选25个相对比较艰苦的同学,一年帮助他们5000元,相当于一般的学费吧,帮助他们完成四年或是五年本科,让他们安心,所以每年每个学校25个大一学生,六个大学加起来等于150个大一学生,到第二年他们变成大二,有新一批的大一进来,这样一年一年的过去,四年之后每个学校就25名大一(学生),25名大二(学生),25名大三(学生),25名大四(学生),每个学校100个,六个学校600个同学,帮助他们交学费,让他们安心完成本科。
但是我作为一个大学校长,我对教育有个人的看法,我们培训学生,不单单帮助他们吸收学问,同等重要是帮助他们怎么做人,尤其用中国传统文化教导他们做一个有正能量的人,起码不要损人利己,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做很多违背良心的事情,所以我希望通过中国文化教导他们做人。希望最终能够为国家培训一批有学问、有品德的人才出来,为国家服务,所以我经常跟受我们帮助的学生交流,他们在每个学校成立一个叫精进爱心社,由学生组织,他们安排的活动不是吃喝玩乐这些事,而是用一颗感恩的心回馈社会,我鼓励精进基金同学,不用很复杂的教导,只要两个字就够了,叫“感恩”。我相信一个同学只要他真真正正有感恩的心,不是挂在口边,有真正感恩的心,他肯定会孝顺父母的,肯定尊重师长的,肯定在对朋友是互相帮忙的,肯定对社会有回馈的,因为他受到过帮助。并且跟国家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假如没有国家支持,你看现在那个像很多中东国家一样,国家比较乱一片混乱,人民多苦啊,我们现在生活那么安定自在,国家帮忙,国家的支持很重要,所以我们都要感恩国家的支持。佛教也讲四重恩,父母恩,三宝恩(师长恩),众生恩跟国土恩,所以我鼓励我们的同学一定要爱国,感恩国家对我们的支持,让我们有安定自在的环境长大读书,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同学、朋友,感恩社会,这样慢慢培养他们的心态,我们就放心了,所以我们利用这个平台,每年有一个夏令营,将六个不同大学的学生聚在一块互相交流,希望他们建立一个互相帮忙的朋友网络,将来在社会上互相帮忙。这就是精进基金的情况,偶尔有个别问题的同学,我们就个别帮助他们。所以我跟很多同学关系非常好,他们过去叫我潘爸爸,现在年纪大了,他们喊潘爷爷,大家关系非常好,现在已经有1800个同学毕业了。
他们在不同地方工作,有些人在香港,有些人在北京,有些人在深圳,有些人在广东、西安,他们也经常聚在一块互相帮忙,所以我每去到一个城市,都跟他们聚一聚、聊一聊。
其中有个同学,大家可能听过,他两年前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讲话,哈佛大学每年毕业必定邀请一个学生代表讲话。两年前他们邀请第一个中国毕业生代表学生讲话,有没有听过这个故事?
主持人:没有,跟我们分享一下?
潘宗光:这个是两年前在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的时候,他们第一次邀请一个中国的毕业生代表学生讲话。当时带来很大的轰动,哇!第一期,这个学生就是我们精进基金第一批的毕业生,他是2005年第一届中科大学生,他成绩非常好,他2009年毕业,他当时成绩非常好,我跟中科大的领导一块推荐他,我也推荐他到哈佛去拿奖学金,读的非常好,结果在毕业的时候,学校邀请他代表学生讲话,也是我们精进基金第一批的毕业生,令我感到非常骄傲。我们毕业生去哪儿都有,甚至也有很多学生在不同地方读研、读博,我经常鼓励他们,佛陀讲四重恩,尤其重视报国土恩,你们毕业以后一定要回到国家,奉献、帮助国家的成长,国外可能不需要你,但我们国家肯定需要你们回来。所以他们也答应我尽量回来为国家服务,所以我觉得精进基金也培养一批非常优秀的毕业生出来,更重要的是他们来自贫穷的家庭,他们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他们感恩很多人对他的帮忙。我们不要求他们回馈精进基金,只要他们好好读书,好好成长,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样回馈社会,帮助国家,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回馈了,所以我们觉得非常高兴,这件事我们做了已经13年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套非常高的智慧
主持人:您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做了很多工作,包括之前我听说您对端午节、清明节推动成为法定节假日出了很大力,还有包括您在讲座的时候也经常会提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精髓,会给大家进行推广,您认为弘扬传统文化对咱们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潘宗光:我就觉得这个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因为现在国家发展很快,很多年轻人因为整个社会的发展,他们过分追求尽快拥有房子,追求名利,这个没有错,但是在追求名利过程中,假如没有内心这种道德的坚持,很容易犯错的,所以我觉得在帮助他们提升竞争能力的基础上,要帮助他们提升内心的修养,这样才有一个平衡的发展,怎么来做呢?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文化,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五千年,完全没有中断过,西方文化没有那么长,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已经没有了,现在的文化只是几百年的文化,为什么我们的文化能够流传那么长呢?肯定有它的价值。因为西方文化比较强调竞争能力为主,导致现在很多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但中国文化非常强调平衡,从五千年的《易经》开始,就讲阴阳协调,假如阴阳不协调肯定出问题的。从阴阳协调发展我们整个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后来佛教传到中国了,变成中华文化一部分了,所以现在中国的佛教已经包容很多很多我们国内传统的文化在里面,所以说我们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佛、道、儒三者,三者共点就是说修心。
我曾经问过很多学生,你们有没有听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都说听过。但是我接着问他们,你们有没有听过这四句话之前的四句,很多人并不知道。
潘宗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四句是讲修身养性,内心的培养。后面四句是讲怎么处理问题的。我们不能忘记前面四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怎么来正心呢?要有诚意。没有诚意不能正心,那诚意怎么来呢?要格物致知,才有诚意。格物等于说我们要明白一切事物的来龙去脉、因果报应等等,明白才能提升自己的学问、自己的智慧,你才能以诚意待人。
你看我们四书五经当中的《中庸》很强调“诚意”这两个字的,所以我们要格物、致知、诚意,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建立一个正当的心,拥有正能量,一个不要损人利己的心,不要问心有愧的心,做任何事情要有堂堂正正的心。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外咱们加强自己竞争能力,咱们处理好家庭事情,处理好社会事情,处理好国家事情、大事情,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但是很多很多年轻人完全不知道有前面四句,这是个《大学》里面很重要的八句话。,就是说现在年轻人只重视西方教育,学习就是怎么加大利用我们的竞争能力,加大竞争能力,进而争取一些利益,希望满足自我欲望,无论手段怎么样也不管,只要能满足自我欲望就行,这样就很容易采取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了,这是非常危险的。我这里主要讲的是儒家的思想。
庄子是这样说的,外化而内不化,是什么意思呢?对外的“化”要我们灵活地根据整个世界改善自己,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提升自己的学问,这样才能成功。道家说,法与时转则治,方法跟时一块来转才能成功的。但是同时,外化内不化,什么叫内不化呢?内心对道德的坚持,对做人原则的坚持,所以这些东西不能做就不要做,即使做这件事可以帮我赚很多钱,但会违背我的良心,违背我的道德观,我就不会做了,内心保持正能量,来帮助自己判断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多做,什么应该少做,有了这个,我们内心跟外在平衡了,才能达到我们的阴阳协调这个状态,所以我们中国文化非常强调既要加大自己的学问,同时又要注重内心的修养。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是这样讲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整个《道德经》的核心在这里,“无为而治”,就是来自这里的。为学日益,就是要将知识学问不停地增加。为道日损就是说,我们内心的修养,将不好的习惯、不好的贪念,要不断损掉……一方面增加自己的学问,一方面损掉不好的习惯,到某个境界就完善了。这个最完善的境界是无为境界,是我的学问非常多,觉悟非常高,但内心非常安宁自在,没有那么过分的贪念等等,这个情况下就更能发挥自己潜在的能量,这样来做事情更加美满。
我们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都是这样,佛教说我们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也是叫我们做事情不要损人利己,要问心无愧,所以整个儒释道都教导我们怎么做一个有学问、有品德的人。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用这一套非常高的智慧——中国传统五千年的智慧,教导我们的学生。但是我也觉得很可惜,我们的教育没好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利用好这个宝库,所以我们现在看整个世界越来越不理想,有很多人互相斗争等等,只要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好好地传播出去,让大家明白阴阳协调,外化内不化的重要性就好了。为什么我提出国家将中秋、清明作为我们的法定假期呢?我看到很多年轻人非常追求西方节日,反而对自己本身的主要节日不重视、不明白,我觉得国家有这个责任。只要国家确立中秋、端午、清明为假日,是非常好的文化意味,比如清明是慎终追远,纪念我们祖先,他们非常努力,一步步地才有现在的我们。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家迅速发展,假如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现在的我们,所以我们一定要纪念祖先,慎终追远。
端午,纪念一个非常爱国的先人。中秋是家庭的团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意念。更重要的是在海峡两岸的地方,台湾、香港、澳门是放假的,假如国内不放假,怎么样来加大两岸的融合呢?比如说台湾人、香港人希望在清明回到老家扫墓,在中秋跟家人团聚,国家如果不放假,怎么来加大两个地方的融合呢?所以国家需要放假,这也让我们明白,所以当两年前央视问我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方案呢?我说不是单单放假那么简单,最重要的是让我们思考背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作为中国人,我要承担这个责任,把传统文化弘扬出去。所以我非常高兴,我是在2004年跟两个香港的政协委员一块提出来的,当时也有很多其他的政协委员支持我们,也有说不行的,因为放假会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伤害,但是我们不气馁,我们每年都提出来,我们并不是要增加假期,只是要调一调,比如说减少五一放假天数,结果国家同意我们的理论,在2007年宣布这三个节日定为法定假期,减少五一假期两天。做这件事最重要是让我们明白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意义。
现在很多人庆祝的父亲节是美国的父亲节,你要明白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父亲节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国家的父亲节是1945年的时候提出来的,当时抗日,很多很多爸爸牺牲了为了纪念他们,当时的国民政府确立“八八”节,所以8月8日是我们中国的父亲节,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就要我们思考一下,假如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能够好好地弘扬出去,让我们更多年轻人明白我们本身也有好的地方。年轻人就不会没有选择了,他们也不会只知道美国有父亲节,不知道我们国家也有自己的父亲节,那样效果就不一样了。
还有一些年轻人追求西方的情人节。其实我们中国有自己的情人节的。
主持人:七夕。
潘宗光:是吧!为什么我们不重视这个,反而追求西方的情人节呢?假如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弘扬,受到推动,我们自然地用自己的情人节了,你们知道中国情人节吗?
主持人:是,七夕。
潘宗光:有两个,一个是七夕,一个可能是我们元宵节。
主持人:元宵节?
潘宗光:是的,在元宵佳节这一天,很多年轻人是一块的,所以两个节日都可以,主要是七夕,但元宵佳节在古代也是受欢迎的。只要我们好好地思考一下,很多很多事情是我们国家没有好好地配合,没有好好地宣传,没有让我们中国文化弘扬出去,让更多年轻人明白,其实我们国家的文化非常深厚,注重平衡发展,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平衡的心态,一方面增加我们竞争能力,另一方面有个心态来平衡,不宜走的太过分,这才是我们最好的地方,西方没有这个心态。
主持人:其实我们都知道佛教的主旨就是为了让众生能离苦得乐,解脱烦恼,但是现在社会上不信佛的人或者对佛教有误解的人其实还是占很大一部分,所以我想问您,在您看来,佛教怎么样才能走向大众?有什么方式?
潘宗光:这个很难说,因为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受到西方的影响很深很深,只要能赚钱,拥有社会地位,就可以拥有很多很多需要的东西。佛教给人的感觉是“不执著,放下吧!”,好像对大家来讲是一种消极的看法。很多人不明白佛教本身其实是积极的,尤其看到很多想不开,要出家做出家人的故事,更增加了大家的这种消极看法。整个社会这样想,再加上西方的宗教,天主教、基督教也带来很大的冲击,很大的影响。
就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来说,佛法本身不是那么偏激的,是十分柔和、包容的,是教导我们如何做人的。现在社会发展速度非常快,科技发展速度也很快,带来了很多很多方便,这是事实。但科技发展也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说增加每个人的贪念,希望拥有新一批的科技产品,未来人工智能可能带来更大的伤害。但是佛教就讲相反的事情,希望我们不要有太大的贪念,好像跟现在的潮流是相反的,所以认同的人不多。这个时候,我们当然要尽我们的努力来弘扬佛法,但是单单弘扬佛法,我觉得是比较困难的,最好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整体。大家接受佛法也好,接受儒家思想也好,接受道教思想也好,我觉得主要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导思想,帮助更多的中国人明白,中国文化是有学问、有智慧的,因为佛教最终来讲,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假如我们将佛法跟道家思想圆融在一块讲中国传统文化,从那个角度出发,我觉得相对比较好,所以我真的希望国家领导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教育的一部分,不单单提高学生的学问、竞争能力,同时也要注重他们的内心修养,这样才能达到阴阳协调的中国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