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三經


55.

本師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應阿難所問,講解《無量壽經》(簡稱大經)。

在無量劫前的世自在王佛時代,有一國王,捨棄王位,出家為法藏比丘,向佛求法。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透過神通,向他展現二百一十億佛土,讓他觀察各佛土優劣。法藏比丘經五劫思稚,攝取各佛土莊嚴,再在世自在王佛前,發四十八弘願,建立殊勝的極樂世界及構思最方便法門,接引十方世界眾生往生極樂淨土,並幫助他們快速成佛。發願後,法藏比丘依願,經不可思議的兆載長劫修行,累積功德,直至每一弘願都福慧圓滿後,成阿彌陀佛。

佛陀亦詳細介紹極樂淨土的殊勝莊嚴,包括佛身的莊嚴、寶樹、寶池、八功德水、講堂、樓閣、天人與聖人的果報……等。在極樂淨土,聲聞和菩薩數量之多,無可估計,但佛陀卻嘆息世人福薄,相信並修持淨土法門的人很少。

佛陀轉向彌勒菩薩道出生活在五濁惡世的眾生因沉迷五惡之中(殺、盜、淫、妄、酒),導致五痛和五燒。壽終墮三惡道,無量苦惱,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佛陀最後以大悲心勸喻眾生修淨土法門,求生淨土。更預言在滅法時代,經道盡滅,幸得佛祖慈悲,特留《無量壽經》,願有緣眾生,因而得度。

佛陀跟着解說《觀無量壽經》(簡稱觀經)。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為大比丘及菩薩眾說法,應國太夫人韋提希的哀求,離耆闍崛山到王宮,為阿難,韋提希夫人及五百宮女講《觀經》,闡釋往生極樂淨土的淨業三福及十六觀想。其後阿難回耆闍崛山再為大眾轉述《觀經》。

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是眾多高僧大德都認同為最具權威的《觀經》註解,大師指出從日觀、水觀……寶樹觀、寶池觀……佛真身觀、觀音觀、勢至觀……等頭十三觀想,是以觀佛三昧為宗,定名為「定善」;而最後三觀想,詳述三福九品往生,是以念佛三昧為宗,定名為「散善」。所謂「定散二門」,都是修諸功德回向,以求往生淨土。

善導大師最後指出,「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佛陀目的是勸喻眾生修念佛法門,往生淨土。

佛陀最後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無問自說地講解《阿彌陀經》(簡稱小經),簡單總結兩經。說出淨土各種莊嚴事相,念佛眾生,必得阿彌陀佛的無量壽及無量光加持,勸喻眾生發願,念佛往生淨土。佛陀更指出東、南、西、北、上、下六方一切諸佛,都勸喻他們所教導的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往生淨土。

《阿彌陀經》經文較短,但涵蓋淨土法門的重要思想與教義,容易誦讀,是修淨土行者奉為定課,每日必誦的經典。

淨土三經的對象,廣義上是娑婆世界的五乘眾生(菩薩、聲聞、緣覺、天人及凡夫),但佛陀本懷是特別照顧末法時代的苦難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