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坛 | 《为学与做人——智慧与修养》精彩回顾


3月2日,原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教授做客成电讲坛,在美丽的清水河校区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了自己对于“为学与做人——智慧与修养”的认识。

潘宗光教授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多年,期间担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十八年,香港大学理学院院长及老师共二十二年,退休后主要从事精进慈善基金工作。在今天的讲座上,他以一个富有力量的问题开场“我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将来如何在社会中安心立命?”

对于这个问题,潘教授首先提出了软硬实力和阴阳协调的概念。所谓硬实力,在国家层面指经济实力、军事力量、科技知识、高质素人才等,于个人层面则是学识、能力、技术、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等。所谓软实力,在国家层面指国民素质、文化传统、国际影响力与形像等,于个人层面则是道德、诚信、慈悲、正确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等。阴阳协调则是一种平衡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

004

潘教授继续指出,可惜现在的教育倾斜提升学生的硬实力而忽视软实力。甚至于在整个社会中, 很多人的目标就是名成利就,所以只重视追求硬实力, 而不重视软实力。诚然,一个人在社会上,追求美好的未来和享受,无可厚非。但是,对于所有人,特别是年青人,更应该为前途着想,努力打好基础。因此,我们必需重视对学生人格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是今天社会最需要的,也是建立和谐世界最重要的基础。

在现实的环境下,在追求名利的同时,如何透过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软实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潘教授认为这需要从精神上来解决这个问题。易经及儒、佛、道乃中华文化之精粹,它是建立五千年人文精神的基础上,是伦理道德的基石。儒家《大学》开章明义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佛教的角度来说,道德文化的作用在于洗涤心灵,佛是心灵的觉醒者。传统中国文化,无论是儒、佛、道都强调内外兼修。

潘教授认为中国现时应要同时大力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尤其道德、诚信、大公无私、清净自在的心,以加强软实力的发展。西方国家非常强调为学日益,科技、经济发展都是极速的,但却缺少对软实力的培育。 我们不但要和他们一样重视硬实力的发展,同时也要十分重视软实力,否则,对未来的人类将构成更多的负面冲击。

“做一个安乐自在的人,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智慧与修养”“事物因立场,角度不同,而看法有异”“任何一棵树,在宇宙之中,保持生态平衡,肯定有它的存在价值。树是否有用,如何有用,是人的主观价值,与树无关。”庄子的有用之害和无用之用之说,所谓的有用、无用是相对并非绝对的概念。庄子曾引用孔子的话,外化而内不化。就是说,外表随着外在环境变化,但内心有所坚持,凝静不变。我们在社会生活,必须不断终身学习,加强硬实力,遵守社会的规范,随着社会的需要而改变自己,努力工作,争取名利,这是外化的能力。但是内心的软实力如:品德原则、正确的价值观和慈悲心、有所坚持、心境保持清静、不被外境干扰,这是内不化的能力。每个人都需要拥有外化而内不化的定力,但这个修养不容易,要慢慢培养,需要有自知之明不要随波逐流。我们一定要知所取舍,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无论儒、佛、道在为学与做人、智慧与修养的培养上都根据不同人的需要提出不同指引。三家最根本的方法都同样指向人的心灵深处。我们要寻找埋藏在我们心中的善良本性。当然,每个人的根基不同,志趣有异,采用的方法不同,成效也不一致。无论如何,谦虚地多向他人学习,但不要看不起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世上没有绝对伟大或无用的东西!不要总是羡慕别人,却忘了自己的才能。当然人不能自大,凡事不应过份追求,要适可而止,保持平衡。在累积财富与名誉之余,也应该关心他人,回馈社会,广作布施,散播智慧与慈悲的种子。

精彩的问答环节:

Q:潘爷爷,您好。您提到了中国文化要内化于心。我想问,您身为一个科学家,中国文化熏陶出的科学家与西方学者有何区别?

A:从理论上讲,西方学者以严谨为主。而中国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希望中国沉淀五千多年的思想影响到每个中国人,我希望我们的科学家能帮助年轻人健康成长,这样的中国才是充满希望的。

Q:潘教授,谢谢您讲了这么长时间。我想问的问题是,我们需要同时提升软硬实力,这样做的目的在哪?

A:我的个人学问、经验并不丰富,但是人的快乐是分两种,一种是身体上的快乐,对于物质上的快乐;另一种则是内心精神的快乐,是心的安灵自在。每个人内心世界是善良的,善爱他人,未曾违心。只有一个人内外快乐同时拥有,互相包容,那才是真正的快乐。

潘教授:“我衷诚祝愿各位同学软硬实力兼修,成为我们可依赖,有学问及品德的未来社会栋梁。我亦祝愿:我们这个国家是一个在拥有实力之外,更具有精神文明和道德力量的国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辑 | 徐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