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 精進慈善基金會會長 潘宗光
采訪:張弛
字幕校對:馮澤仿、劉青
來源:騰訊佛學
佛教 “三位一體”:是宗教,是教育,也是科學
主持人:您作為一個自然科學家,如何看待科學與宗教的關系?
潘宗光:我來講講佛教。佛教,沒有一個主宰一切的神,沒有創造一切的神。佛教主要是對於整個宇宙自然規律的一種很全面的探索,了解宇宙的規律,從而教導我們怎麼做人,主要是探討宇宙規律、因緣果報,探索因緣果。
科學其實也是對因緣果的探索,比如說我作為化學家,為什麼做化學實驗?肯定我有達到某個理想,制作某個產品,那是“因”,當然達到那個理想,那個“因”,要做很多實驗,滿足很多條件,才能透過實驗達到我的理想,所以整個化學實驗是先這個“因”,跟很多環境條件結合起來才能結果。
很多物理學家,他們希望明白整個宇宙的因緣果,宇宙的情況是怎麼樣的,比如說宇宙怎麼來的?他們也希望明白很多宇宙的真理,所以說佛教跟科學都是對宇宙的自然規律的探索,即殊途同歸,是沒有什麼大的差別。
主持人:很多人會覺得,佛教會有點等同於迷信吧。一般來說我們都會覺得科學跟迷信是對立的、不兼容的,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潘宗光:我所理解的佛教其實是“三位一體”,是教育,是科學,也是宗教。為什麼是教育呢?佛陀明白我們人有很多煩惱,有些人怨天尤人,這是沒有用的,他教導我們處理問題是一個程序,首先問題發生了,已經存在了,你埋怨也沒有用的,主要要有勇氣接受問題的存在,接受煩惱的存在,這是第一步。第二步,最重要是找出那個問題、那個煩惱產生的原因在哪裡,由什麼環境條件導致這個煩惱的產生?就是說第二部分最重要是找出一切產生問題的因、緣的條件。當明白找出一切原因、條件以後,就好辦事了,所以第三部分就是明白什麼地方我們可以處理,在什麼地方改善,從而產生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是最終目標。第四,根據那個最好的方法,當我們明白導致這個煩惱的一切因緣條件,我們自然能找出對治這個因緣的方法,根據方法來做,問題慢慢就解決了。
佛陀的教育非常好,現在無論我們做任何事情,做什麼管理,肯定是有一個程序的。發現存在的問題,了解問題的原因,決定一個最終目標,怎麼處理這個問題。譬如說我們是希望有個理想,達到某某目標。那個理想也是一個開始,我們要達到那個目標,一定要找出導致這個目標的一切的因緣條件,比如說創業有沒有資金,有沒有好的創業條件,有沒有好的計劃書等等。明白這些條件以後,你才知道這個目標是否可以完成,也許目標定的太高了,調一調,然後根據方案來做。所以無論我們做任何事情,現在的管理模式也是一個程序的。所以我說佛教是個教育。
第二,佛教是科學。因為佛教是對整個宇宙的自然規律探索。比如佛在2500年前就說,他看一杯清水,其實裡面有很多很多生命存在的。佛看一缽水,八萬四千蟲。當時沒有人相信清水哪來那麼多生命,現在我們用高級的顯微鏡,看清水裡面很多細菌,很多微生物的,你看佛的覺悟多高。
當時佛已經了解整個宇宙非常非常龐大,有無量無邊那麼多的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等等。而我們科學在那個中世紀還認為地球是整個宇宙的中心,當然我們現在知道宇宙是非常龐大,所以你看佛的科學觀是非常高的。
佛是對整個宇宙的自然的規律探索。比如佛說,沒有一件事是能夠離開周邊環境的互相干擾的。像我們每個人、每個個體,不能單獨存在,不斷跟周邊互相干擾,互相影響,所以佛就說是“無我”,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我”的存在,是我不停在改變。現代科學也說,人的意念、人的意識影響周邊的環境條件,我們的意識跟周邊的環境條件互動,我影響周邊的環境,所以我看的現實世界跟你的可能不一樣,因為我的意識參與當中,所以沒有一個完全獨立的“我”跟客觀環境完全分開。
佛說一切事情不是突然間發生的,一定有一個因。適當環境條件,才成這個結果,因為這個環境條件由很多很多因素所組成的,只要一個因素改變了,那個果也會相應地改變。譬如說一個蘋果種子放在泥土裡面,假如裡面水土的養分不同,那個蘋果樹的生長過程也不一樣,蘋果的果實也是改變的。所以佛說一切事情無常。現在科學知道我們跟周邊很多事情不停地互相干擾,很多事情不停在改變,所以我說佛就是對整個宇宙自然規律的因果的探索,科學也是這樣,它們對自然規律的探索是非常非常接近的,是殊途同歸的。
佛教是宗教,佛教不是單單講教育、講科學,最重要的出發點是佛明白我們人有很多煩惱,他想幫助我們解脫煩惱,讓我們在生活中開心、快樂,離苦得樂。怎麼離苦得樂呢?就是相信一切都是因果報應,所以佛說,最好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就是佛法教導我們做好的人,做善事,不做壞事,不要傷人,不要損人利己等等,這是非常的重要的,但是最重要的是因為有因緣果報,佛相信有輪回投胎,這個很重要的思想。既然有輪回投胎了,所以佛教希望幫助我們擺脫輪回,了生死,這個就是宗教了。你們要是不相信,就不做了,相信佛的教導,我們要了生死了,就根據佛的教導來自淨其意,再慢慢減少我們對一切事情的貪念,不宜過分地貪心,不會過分地排斥貪的心態,慢慢減少貪,減少嗔恨心,慢慢生活安穩自在,慢慢改善自己。所以佛教也是宗教,是幫助我們怎麼過一個快樂人生,怎麼擺脫輪回。所以我說佛教是教育、科學跟宗教“三位一體”。
一位大學校長的學佛心路
主持人:您是如何接觸到佛教的?
潘宗光:我是在香港長大,香港是英國殖民地,是鼓勵基督教、天主教的,所以我也是在這個環境長大,本來是基督教、天主教比較熟,對佛教,好像是低層次的宗教。我結婚後,也變成了天主教徒,是一個好的天主教徒,每個星期都陪我的家人去教堂的。
但就這樣奇妙,一種很奇妙的緣分。
我做大學校長的第二年,1992年,當時看到一個海報說某個醫生講佛,我就很奇怪,佛是這麼迷信的宗教,為什麼醫生講佛呢?結果懷著好奇的心態去聽他講什麼,一聽以後覺得很震撼,啊!我覺得他講的道理非常非常好,跟我內心的感受非常吻合,我就找他介紹一些書,一些經典給我看,也參加一些佛教的基礎班、初級班、中級班等等,慢慢對佛教產生了興趣,覺得佛教的理論跟我個人的體會很近很近,所以慢慢對佛教產生興趣了。
另外在香港這個英國殖民地,對佛教來講,不是最受重視的宗教,很多成功人士也好,教師也好,知識分子也好,都是基督教、天主教教徒,後來他們知道我信佛覺得很奇怪,你是大學校長,你是科學家,為什麼信佛,這是很奇怪的問題了,但是我既然相信了,我就說我是佛教徒,我相信。
相對來講,香港的佛教徒非常高興,有個校長也信佛了,所以他們也刻意推薦我認識很多高僧大德。我第一個認識的是台灣的星雲大師,他每年都到香港來開示,星雲大師是一位非常好的、很慈悲的高僧,他鼓勵我利用我的身份多幫幫其他人,所以他邀請我到台灣去一段時間,我也去過台灣佛光山參觀過,非常感動,也參加過他的那個坐禪班,也做過七天的短期出家,所以對佛教有一種體會。
慢慢就覺得佛教對我幫助非常大,解開心裡很多想不通的問題,哦,原來過去太執著自己了,執著自己的成就,執著自己的地位,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沒有從對方角度來看問題的。舉個例子,我作為大學校長,很多時候我們制定很多學校政策,一般來說是校長跟副校長坐下來想一個方案,好,就拿出來推行了,很多時候這個方案可能不大理想,後來我想通了,這個方案是從校領導的角度推出來的,但是推行是靠老師及學生,如果老師跟學生看法不一樣,這會是很大問題了。所以當我接觸佛法以後,我覺得我應該把制定方案先給學生的代表、老師的代表他們看看,從他們的角度看看這個方案有沒有什麼問題,有什麼地方可改善?他們提出了方案以後,我們再重新檢討一下,覺得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就改善以後再推出來,這樣有兩個好處:第一,學生、老師覺得我們尊重他們的意見,容易接受。第二,那個方案已經融入了他們的意見,那個成功機會比較大。結果我們推出的很多方案也非常容易有大的成功,這是佛教對我的教育。我們不要執著個人的想法,要從多方面看一個問題,不同層面看這個問題,達到的結果不一樣,我們要綜合不同方向來看這個問題,那個結果可能變得更理想,這個對我有很大的幫助。後來又到國內參觀訪問,再到柏林禪寺,皈依淨慧長老,就這樣對佛教產生興趣。
最重要就是我的家人也支持我,因為我家人還是天主教徒,但是我信佛了,他們也沒反對,他們說我有我心靈的自由,後來我太太也跟我信佛了。
主持人:我看您現在大多數文章和講座都是在弘揚淨土法門,我不知道您對佛教,因為佛教有很多法門,我不知道您對其它法門有沒有接觸過?還有就是為什麼到最後您會專弘淨土?
潘宗光:你知道佛法傳入中國以後,慢慢發展為三個主要的興盛渠道,一個是密宗,一個是禪宗,還有一個是淨土宗,相對講最受歡迎的還是禪宗跟密宗。我開始呢,我說我的皈依師父是柏林禪寺的淨慧長老,是修禪的,所以我開始修禪,因為我修禪以後,我又到不同地方訪問,學禪,希望增長自己對禪的理解,我又到過台灣的佛光山,訪問過台北法鼓山聖嚴法師,我也到過緬甸,學南傳的打坐方法,也學了一點點道家的打坐方法,所以綜合不同的方法,我建立自己的打坐方法出來,也覺得不錯。我學佛到現在已經差不多26年了,打坐了20多年,有一次打坐以後,我突然問起這個問題,我這一生可以擺脫輪回嗎?因為我們先說輪回,輪回了就是我們投胎下一生,下一生是什麼樣,沒有保證,我們要這一生做很多善事,很多好事,會保證投胎下一生比較好,做個好的人,一生享福。但再下一生又怎麼樣?沒完沒了地輪回下去,最終是很苦的,所以我們做佛教徒,不單單希望這一生生活得安樂自在、快快樂樂,最重要希望在這一生能夠了生死、擺脫輪回,這是我們作為佛教徒的一個希望吧。
雖然我也修過禪,中間也修過一段短時間的密宗,最後還是放棄密宗,修禪。我是有一次打坐時候問起這個問題,我這樣坐下去,這一生會擺脫輪回嗎?當時我已經七十歲了,剩下時間不多了,突然間我自己告訴自己,我這樣坐下去,這一生是沒有機會擺脫輪回的。
要擺脫輪回是要有幾個基本要求的,第一,你要放下一切的妄想、煩惱,你要了結一切過往做的業障,還要放下很多,要這樣不執著,放下才能夠真真正正地了生死。但是我知道我做不到,佛的教導說我們要明心見性,我知道做不到,我沒有能力在這一生可以達到明心見性這個層次,也沒有法子放下一切的妄想,所以也明白佛經所說的,我們修大乘佛法,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個是非常漫長的路,而且說是要經過三大阿僧祇時間才可以,很漫長的。
突然想起來,佛陀指導我們去極樂世界,淨土法門。當時我有個奇妙的習慣,就是從小的時候我跟我奶奶長大的,我奶奶是拜觀音的,她說,假如有問題你求觀音,當時不相信。但是很自然的,當我有問題的時候呢,我從心裡面求觀音幫幫我,很奇怪啊,但是很自然的,突然間還有一種感覺是說觀音菩薩是西方三聖之一,她來自西方的,這可能是西方淨土這個解脫的方案,這樣我醒過來了,我就開始看那些淨土的書,淨土的經典,淨土的大德的著作,慢慢明白,表面看來淨土法門是迷信的,是一些知識水平不高的公公婆婆念佛,我覺得這個是完全的誤解。當我看了很多經典,看了很多高僧大德的著作,他們的修為過程,我才明白,釋迦牟尼佛是非常慈悲,他教導我這個方法是幫助我們在現在的時刻可以了生死,為什麼這樣說呢?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是在2500年前,那當時整個社會的情況比較單純,沒有現在那麼復雜,整個社會的共業沒有那麼重。生活在當時的很多人,出家人、不出家人都是善根相對比較強、福報比較大的人,他們修佛的方法比較容易成功,慢慢到後來,我們現在的環境條件相差很遠的,負面的誘惑很多,無明的追求很多,你看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快,帶來很好的方便,但同時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增加我們對貪念的追求。一個新的手機出來了,你希望擁有這個新的手機,貪念也增加了,所以在現在的這個末法時代,修行非常困難,因為受到外面的干擾太大,我們每個人積聚的定力不夠,善根不夠,在這個情況下,我們學這個佛法很難很難,佛法很好,但是我們沒有那個根基可以修。好像我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非常非常好,對教授肯定是好,但是那個小學生他可以明白嗎?他不明白。等於說我們是小學生,佛法相對而論這個比例吧,所以我覺得在這個情況下,假如靠自己這樣修很難很難,但是釋迦牟尼佛說,有個方法是可以幫助我們的,就是阿彌陀佛有個世界叫極樂世界。佛教相信有很多很多世界存在,有的世界比我們這個世界更差,有些比我們更好,有些是最完美的叫淨土,他說世界是有很多淨土的,但是跟我們緣分最深的淨土叫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淨土有個阿彌陀佛,他跟我們這個世界的人的緣分非常深,他發大慈悲心說,假如我們希望離開這個娑婆世界,移民到他的世界,在那邊修,他歡迎我們。
我想起了孟母三遷,孟子的媽媽,她希望孟子成才,她搬家三次。因為她明白,在一個環境下,假如孩子不讀書,她孩子不能成才的,所以搬到一個非常完美的環境下,她孩子才成才了。我看我也是這樣,我自己,善根不夠,定力不夠,機會不夠,什麼都不夠,那麼在這個環境下修,我覺得我不行,我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推薦,在臨終時候移民到一個更好的環境,叫極樂世界。到這個極樂世界不等於已經解脫了,只是換一個環境,這個環境非常好,這邊有很多大菩薩、佛,很多大善人一塊來修,那麼成功機會就大了。根據這個想法,做個比較,假如我繼續打坐,繼續修禪,我相信這一生沒有擺脫輪回的機會;假如我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推薦,希望臨終移民到淨土去,在那邊修,這個嘗試總比繼續修禪好一點吧,對我來說是更大的機會,所以我開始對這個淨土產生興趣,慢慢就多研究淨土很多修行的方法,跟很多修淨土的大師學習,綜合他們不同的修行方法,來建立自己的方法。
西方極樂淨土與現代科學沒有衝突
後來我問自己,我是科學家,為什麼心中迷信那個法門呢?我希望從科學角度看淨土是不是真的那麼迷信?發現不是的。比如說有些人問,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成佛之前發過願,建立的一個那麼殊勝的世界,等於說從“沒有”建立一個世界,這在科學上可以嗎?第二,阿彌陀佛又說他歡迎無量無邊的世界的眾生要往生那兒去,有沒有人滿之患這個問題?人越來越多,能容納那麼多嗎?第三點就是說,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可往生嗎,一句佛號而已?第四點就是,佛說極樂世界離我很遠很遠,有十萬億佛土那麼遠,咱們可以去到嗎?所以我希望從現在所了解的科學來看看,這四個問題跟科學有沒有衝突?後來發現完全沒有衝突的,跟現在的科學理論完全沒有衝突的,我不是說現在科學證明,它是不是對,不是這個問題,就是說這個淨土法門所提出的方案,跟現代科學沒有衝突的,所以我接受它。
譬如說我念一句阿彌陀佛,這個往生怎麼可以?其實我們知道,譬如說一個電視台,它將它的一切的畫面、聲音變成一種電波,這個電波放在空氣裡面,但為了每個電視台不互相干擾,它們的電波一定在某個頻率下的,所以每個電視台的頻率不一樣,因而不會互相干擾。所以在我們現在空間裡面,有很多很多不同電視台的電波存在,雖然你看不到,但是它存在。我們調試電視機的吸收頻率跟某個電視台的頻率同步,自然能檢測出來,吸收空間裡那個電波的能量,在屏幕展現出來,看到那個電視台。這個道理很簡單,是物理學的道理,兩個頻率等同,能量互相交換。
按這樣我想,一個世界也好,一個地方也好,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跟很多大菩薩一起,他將極樂世界的情況變成一個信號傳播出來,在空間裡面傳到我們這裡,空間有的,但是他的頻率是怎麼樣呢?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是“阿彌陀佛”這四個字,那“阿彌陀佛”是聲音,這個聲音有聲音的頻率,那個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只是講的梵文,我們現在語言是翻譯過來的,無論是英文、普通話,差不多吧,這個頻率差不多,所以我們就要調節自己本身那個頻率——阿彌陀佛這個聲音的頻率,這跟空間裡的那個極樂世界頻率產生感應了,只有我們增加自己吸收頻率的能量,才更容易跟那個能量產生感應。所以沒有衝突的。你看,我們開一部電腦,開一部手機,很多是有那個密碼的,密碼可能是一組數字,也可能是聲音。你可以這樣想,打開我們通往極樂世界這道門,就是“阿彌陀佛”這個聲音,這是密碼嘛,所以我說,我們念“阿彌陀佛”四個字能夠跟極樂世界產生感應,產生感應這個方法便可以進去了,所以沒有衝突的。
主持人:但是極樂世界很遠,佛經上說有過十億佛土,這個信號能傳過去嗎?
潘宗光:這個很奇怪,你知道現在的科學,我們過去認為那個時間、空間是絕對的,是錯誤的理解,愛因斯坦告訴我們,時間、空間等等不是絕對的,是可以改變的,我講了一堂課叫《佛教與科學》,就講這個問題。愛因斯坦提出一個方案就是說,離開很遠的兩個地方,可以改變空間拉近過來的,原來要通過去,從第一點通過第二點去,這個叫Einstein-Rosen bridge(愛因斯坦-羅森橋),後來科學家John Wheeler(約翰·惠勒)叫“蟲洞”,惠勒叫這個通道蟲洞(Worm hole)John Wheeler就是提出“黑洞”的科學家,他說蟲洞,是什麼意思呢?給我一張紙,打個比喻。
你看這張紙,假如從這一點走入這一點,傳統的方法怎麼走?
主持人:直線?
潘宗光:一步步走過去的是嗎?假如十萬億佛土那麼遠,怎麼走?假如有個方法把整個空間扭轉過來,從這一點到旁邊那一點,不用經過那麼遠,就這樣穿過去就可以了,這個穿過去的方法叫“蟲洞”,這是科學。所以現在很多科幻小說,他們也相信地球未來不能生存的,環境破壞太厲害了。所有的科學家也希望找出宇宙外面有沒有個星球,我們可以移民過去。現在看來已經找到一個所謂地球二號,有沒有聽過這個最新的地球2.0,離得很遠,怎麼移民去啊?通過“蟲洞”,所以科學家也相信未來的希望只有通過“蟲洞”可以從地球一移民到地球2.0,所以根據這個科學理論,我們從現在這個娑婆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也可以吧?起碼在理論上跟科學沒有衝突,是很奇怪的,真的。
單純說阿彌陀佛成佛之前從沒有,建立一個極樂世界,也是跟現代科學沒有衝突的。現代科學講人的意念、人的意識影響周邊的情況的,互相影響,意識是能量,能夠跟周邊的事情產生很多互動。假如人的意識越來越強大,對周邊影響越來越大。現在很多非常出名的科學家,包括John Wheeler、Andrei Linde等,也相信我們宇宙跟我們不能分開的。我們過去認為我們是生活在一個宇宙,宇宙是一個存在,我們生活在當中。但現在科學家說,我們生活在我感覺的世界,現實世界跟我們的意念不能分開,當你意念越強大,我們可影響周邊的世界越大。意念甚至可以創造一個世界,創造新的事物現像。
為什麼這樣?你看愛因斯坦的那個方程式,能量等於質量乘光速的平方(E=mc^2),這是非常出名的方程式。假如沒有方程式,就不能計算核能。核能就是這樣的一種質量變成能量才有的,所以反過來,能量變成物質也可以的,是嗎?現在很多科學家相信,只要能量夠大,我們的意念夠強,就可以改變甚至創造事物出來,這根據愛因斯坦的方程式。
所以說,阿彌陀佛成佛之前,他是法藏比丘,根據《無量壽經》說,他經過很多很多世的修行,累積很多很多功德,他意念非常非常強大,那麼非常強大的意念能夠創造一些物質,一個世界出來,也是跟科學沒有衝突的,本來是沒有,但那個意念是個能量,假如那個能量非常非常強大,大到我無法想像,所以能量變成現實的世界也是可以的,完全沒有衝突。當然那個能量非常非常大了,但是我不知道阿彌陀佛的能量多大,我們只有相信這個情況是存在的,不違背科學。
我看那個淨土以後,覺得淨土真的不可思議,跟現代科學沒有衝突。可能過去人看淨土呢,沒有那麼詳細地的研究裡面的很多事情吧,以為念一句阿彌陀佛往生是迷信,而且不可以能,離開我那麼遠怎麼去啊?還有我說,淨土不停地接引那麼多的眾生去,以為會人滿之患呢,問題在我們怎麼看我們生活的情況,我們人一般是生活在地面,但是你看,假如有一些人可以生活在空間,有沒有聽說在天上的天人不是在地面生活的,他生活的空間可飛來飛去,他可以生活在不同層次的空間。
主持人:就是不同維度的意思。
潘宗光:對,不同維度。我們也明白,現在我們所認識的世界是三維空間,一維時間,但是現在科學說世界是超過三維空間的,弦論更要求有九維空間的。那麼說假如空間多了,那個容納眾生的機會大得很,不會擠。現在科學相信我們的世界是超過三維空間,也相信在這個宇宙旁邊還有其它的宇宙共存的,我們叫Multiverse,多重宇宙。Mult這個字代表多,我們所在宇宙叫universe ,uni代表一,所以universe指一個宇宙,Multiverse代表很多宇宙,現在的科學相信我們有很多宇宙共存的。那麼這樣看來,真的很復雜,所以你看西方極樂世界,它可能有三維空間以外的四維、五維空間,不能說不可以,人也可以生活在空間,所以很多問題是超越我們的想像,我不可以說不可能,雖然我不能證明是對還是不對,但這可能性是存在的。
潘宗光:我剛才說,你問我為什麼修淨土呢?我說因為我修禪二十多年了,我覺得繼續下去,這一生沒有機會擺脫輪回,沒有希望了。現在看來呢,唯一的希望就是修淨土了,修淨土不等於這一生了生死,不是這樣。因為根據我現在修行,每個人很難這一生了生死的,修淨土法門的出發點就是說,我們接受阿彌陀佛的幫忙,在臨終時候移民到他的極樂世界去,不再在這個娑婆世界輪回,到那個非常優美的環境去,在這邊修。好像孟子的媽媽,希望孟子成才,她搬了三次家,搬到一個非常理想的環境,孟子才成才吧!我有這個想法,假如我在這個娑婆世界輪回,再修,可以,但是沒有很多保障!但是假如我接受阿彌陀佛加持幫忙,移民到他的地方去,在這個環境非常好的地方,這個地方環境非常好,根據釋迦牟尼佛所告訴我們的,非常優美,與很多大菩薩,很多佛、菩薩一起來修,環境非常好。這邊絕對沒有那個地獄、餓鬼、畜生,這些三惡道,沒有下墮三惡道危險,只有向上,沒有向下,所以這邊你們可以很快地學到很多好的東西,幫助自己很快地的開悟,很快地了生死。所以,我說現在修淨土法門呢,是踏踏實實地修有為法,不是無為法。因為很多人說我們修佛,就專門修無為法才能了生死,所以我覺得現在我修的絕對是——有為法,就相信阿彌陀佛的存在,相信極樂世界的存在,這是由釋迦牟尼佛的推薦,根據阿彌陀佛的方案,往生到他的地方去,在那邊修。但是問題是怎麼修、用什麼方法來修,保證往生淨土呢?這個有很多不同方案,尤其是說只要我念阿彌陀佛就可以了,有的說,不,你要做很多其它事情,很多講的不一樣。總之,往生淨土對我來講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比較有保障的選擇。
當然這個選擇當中有一個重要的一點——你要相信!你不相信就沒有法子了,所以我說佛教是教育、科學、宗教三位一體,宗教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相信,你不相信就不是宗教了。所以往生淨土對我來講是最好的選擇,但對於其他人不一定,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有些人修禪可以了生死,有些是密宗可以了生死,這是他們的福報。我沒有他們那麼大的福報,我知道自己的情況,所以我知道自己一定要修淨土才可以往生。
“精進慈善”,學會感恩
主持人:我看對您的介紹裡邊有一個精進慈善基金會的會長,您給我們介紹一下精進慈善基金會?
潘宗光:好,我是在全國政協做了很多年,我在全國政協的時候有機會到不同的國內地方參觀、訪問等等,親眼看到國內很多農村的情況,是相對來講比較貧窮的,當時我是在2000年初吧,看到很多年輕人考進大學,他們面對的經濟壓力很大,因為現在國家的九年的義務教育沒有包括大學,一個大學生要交學費、生活費用,加起來也不少,這些年輕人不讀書可能沒有前途,讀書有很大的經濟壓力。回來以後,我想我們可不可以幫幫這些孩子呢,我個人沒有那麼多個財富,我是個校長,但是我有很多的朋友,所以我找了很多有能力的企業家朋友,大家坐下來談一談,我們可不可以一塊來做點事?就這個概念成立一個“精進慈善基金”。怎麼做呢?主要是從2005年開始,我們在國內找六個大學,當時我是大學校長,跟很多學校的關系很密切,我們特別找的中西部的大學,因為我們相信沿海的大學,相對來講,經濟比較好一點。所以我們找西安交通大學,合肥科技大學,重慶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工程大學,還有一所是非常特別的,少數民族比較多的湖南吉首大學。六個大學,每個大學從已經考進大學的大一學生裡面挑選25個相對比較艱苦的同學,一年幫助他們5000元,相當於一般的學費吧,幫助他們完成四年或是五年本科,讓他們安心,所以每年每個學校25個大一學生,六個大學加起來等於150個大一學生,到第二年他們變成大二,有新一批的大一進來,這樣一年一年的過去,四年之後每個學校就25名大一(學生),25名大二(學生),25名大三(學生),25名大四(學生),每個學校100個,六個學校600個同學,幫助他們交學費,讓他們安心完成本科。
但是我作為一個大學校長,我對教育有個人的看法,我們培訓學生,不單單幫助他們吸收學問,同等重要是幫助他們怎麼做人,尤其用中國傳統文化教導他們做一個有正能量的人,起碼不要損人利己,不要為了自己的利益做很多違背良心的事情,所以我希望通過中國文化教導他們做人。希望最終能夠為國家培訓一批有學問、有品德的人才出來,為國家服務,所以我經常跟受我們幫助的學生交流,他們在每個學校成立一個叫精進愛心社,由學生組織,他們安排的活動不是吃喝玩樂這些事,而是用一顆感恩的心回饋社會,我鼓勵精進基金同學,不用很復雜的教導,只要兩個字就夠了,叫“感恩”。我相信一個同學只要他真真正正有感恩的心,不是掛在口邊,有真正感恩的心,他肯定會孝順父母的,肯定尊重師長的,肯定在對朋友是互相幫忙的,肯定對社會有回饋的,因為他受到過幫助。並且跟國家的支持也是分不開的,假如沒有國家支持,你看現在那個像很多中東國家一樣,國家比較亂一片混亂,人民多苦啊,我們現在生活那麼安定自在,國家幫忙,國家的支持很重要,所以我們都要感恩國家的支持。佛教也講四重恩,父母恩,三寶恩(師長恩),眾生恩跟國土恩,所以我鼓勵我們的同學一定要愛國,感恩國家對我們的支持,讓我們有安定自在的環境長大讀書,感恩父母,感恩師長,感恩同學、朋友,感恩社會,這樣慢慢培養他們的心態,我們就放心了,所以我們利用這個平台,每年有一個夏令營,將六個不同大學的學生聚在一塊互相交流,希望他們建立一個互相幫忙的朋友網絡,將來在社會上互相幫忙。這就是精進基金的情況,偶爾有個別問題的同學,我們就個別幫助他們。所以我跟很多同學關系非常好,他們過去叫我潘爸爸,現在年紀大了,他們喊潘爺爺,大家關系非常好,現在已經有1800個同學畢業了。
他們在不同地方工作,有些人在香港,有些人在北京,有些人在深圳,有些人在廣東、西安,他們也經常聚在一塊互相幫忙,所以我每去到一個城市,都跟他們聚一聚、聊一聊。
其中有個同學,大家可能聽過,他兩年前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講話,哈佛大學每年畢業必定邀請一個學生代表講話。兩年前他們邀請第一個中國畢業生代表學生講話,有沒有聽過這個故事?
主持人:沒有,跟我們分享一下?
潘宗光:這個是兩年前在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的時候,他們第一次邀請一個中國的畢業生代表學生講話。當時帶來很大的轟動,哇!第一期,這個學生就是我們精進基金第一批的畢業生,他是2005年第一屆中科大學生,他成績非常好,他2009年畢業,他當時成績非常好,我跟中科大的領導一塊推薦他,我也推薦他到哈佛去拿獎學金,讀的非常好,結果在畢業的時候,學校邀請他代表學生講話,也是我們精進基金第一批的畢業生,令我感到非常驕傲。我們畢業生去哪兒都有,甚至也有很多學生在不同地方讀研、讀博,我經常鼓勵他們,佛陀講四重恩,尤其重視報國土恩,你們畢業以後一定要回到國家,奉獻、幫助國家的成長,國外可能不需要你,但我們國家肯定需要你們回來。所以他們也答應我盡量回來為國家服務,所以我覺得精進基金也培養一批非常優秀的畢業生出來,更重要的是他們來自貧窮的家庭,他們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他們感恩很多人對他的幫忙。我們不要求他們回饋精進基金,只要他們好好讀書,好好成長,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這樣回饋社會,幫助國家,就是對我們最好的回饋了,所以我們覺得非常高興,這件事我們做了已經13年了。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套非常高的智慧
主持人:您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做了很多工作,包括之前我聽說您對端午節、清明節推動成為法定節假日出了很大力,還有包括您在講座的時候也經常會提到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精髓,會給大家進行推廣,您認為弘揚傳統文化對咱們國家的發展有什麼重要的意義?
潘宗光:我就覺得這個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因為現在國家發展很快,很多年輕人因為整個社會的發展,他們過分追求盡快擁有房子,追求名利,這個沒有錯,但是在追求名利過程中,假如沒有內心這種道德的堅持,很容易犯錯的,所以我覺得在幫助他們提升競爭能力的基礎上,要幫助他們提升內心的修養,這樣才有一個平衡的發展,怎麼來做呢?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文化,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五千年,完全沒有中斷過,西方文化沒有那麼長,埃及文化、巴比倫文化已經沒有了,現在的文化只是幾百年的文化,為什麼我們的文化能夠流傳那麼長呢?肯定有它的價值。因為西方文化比較強調競爭能力為主,導致現在很多霸權主義、單邊主義,但中國文化非常強調平衡,從五千年的《易經》開始,就講陰陽協調,假如陰陽不協調肯定出問題的。從陰陽協調發展我們整個傳統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後來佛教傳到中國了,變成中華文化一部分了,所以現在中國的佛教已經包容很多很多我們國內傳統的文化在裡面,所以說我們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佛、道、儒三者,三者共點就是說修心。
我曾經問過很多學生,你們有沒有聽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們都說聽過。但是我接著問他們,你們有沒有聽過這四句話之前的四句,很多人並不知道。
潘宗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前面四句是講修身養性,內心的培養。後面四句是講怎麼處理問題的。我們不能忘記前面四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怎麼來正心呢?要有誠意。沒有誠意不能正心,那誠意怎麼來呢?要格物致知,才有誠意。格物等於說我們要明白一切事物的來龍去脈、因果報應等等,明白才能提升自己的學問、自己的智慧,你才能以誠意待人。
你看我們四書五經當中的《中庸》很強調“誠意”這兩個字的,所以我們要格物、致知、誠意,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建立一個正當的心,擁有正能量,一個不要損人利己的心,不要問心有愧的心,做任何事情要有堂堂正正的心。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外咱們加強自己競爭能力,咱們處理好家庭事情,處理好社會事情,處理好國家事情、大事情,這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優點,但是很多很多年輕人完全不知道有前面四句,這是個《大學》裡面很重要的八句話。,就是說現在年輕人只重視西方教育,學習就是怎麼加大利用我們的競爭能力,加大競爭能力,進而爭取一些利益,希望滿足自我欲望,無論手段怎麼樣也不管,只要能滿足自我欲望就行,這樣就很容易采取單邊主義、霸權主義了,這是非常危險的。我這裡主要講的是儒家的思想。
莊子是這樣說的,外化而內不化,是什麼意思呢?對外的“化”要我們靈活地根據整個世界改善自己,提升自己的競爭能力,提升自己的學問,這樣才能成功。道家說,法與時轉則治,方法跟時一塊來轉才能成功的。但是同時,外化內不化,什麼叫內不化呢?內心對道德的堅持,對做人原則的堅持,所以這些東西不能做就不要做,即使做這件事可以幫我賺很多錢,但會違背我的良心,違背我的道德觀,我就不會做了,內心保持正能量,來幫助自己判斷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應該多做,什麼應該少做,有了這個,我們內心跟外在平衡了,才能達到我們的陰陽協調這個狀態,所以我們中國文化非常強調既要加大自己的學問,同時又要注重內心的修養。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八章是這樣講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整個《道德經》的核心在這裡,“無為而治”,就是來自這裡的。為學日益,就是要將知識學問不停地增加。為道日損就是說,我們內心的修養,將不好的習慣、不好的貪念,要不斷損掉……一方面增加自己的學問,一方面損掉不好的習慣,到某個境界就完善了。這個最完善的境界是無為境界,是我的學問非常多,覺悟非常高,但內心非常安寧自在,沒有那麼過分的貪念等等,這個情況下就更能發揮自己潛在的能量,這樣來做事情更加美滿。
我們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都是這樣,佛教說我們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也是叫我們做事情不要損人利己,要問心無愧,所以整個儒釋道都教導我們怎麼做一個有學問、有品德的人。因此我覺得我們應該用這一套非常高的智慧——中國傳統五千年的智慧,教導我們的學生。但是我也覺得很可惜,我們的教育沒好好地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沒有利用好這個寶庫,所以我們現在看整個世界越來越不理想,有很多人互相鬥爭等等,只要我們將中國傳統文化好好地傳播出去,讓大家明白陰陽協調,外化內不化的重要性就好了。為什麼我提出國家將中秋、清明作為我們的法定假期呢?我看到很多年輕人非常追求西方節日,反而對自己本身的主要節日不重視、不明白,我覺得國家有這個責任。只要國家確立中秋、端午、清明為假日,是非常好的文化意味,比如清明是慎終追遠,紀念我們祖先,他們非常努力,一步步地才有現在的我們。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國家迅速發展,假如沒有他們的努力,就沒有現在的我們,所以我們一定要紀念祖先,慎終追遠。
端午,紀念一個非常愛國的先人。中秋是家庭的團聚,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意念。更重要的是在海峽兩岸的地方,台灣、香港、澳門是放假的,假如國內不放假,怎麼樣來加大兩岸的融合呢?比如說台灣人、香港人希望在清明回到老家掃墓,在中秋跟家人團聚,國家如果不放假,怎麼來加大兩個地方的融合呢?所以國家需要放假,這也讓我們明白,所以當兩年前央視問我為什麼要提出這個方案呢?我說不是單單放假那麼簡單,最重要的是讓我們思考背後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作為中國人,我要承擔這個責任,把傳統文化弘揚出去。所以我非常高興,我是在2004年跟兩個香港的政協委員一塊提出來的,當時也有很多其他的政協委員支持我們,也有說不行的,因為放假會對整個經濟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傷害,但是我們不氣餒,我們每年都提出來,我們並不是要增加假期,只是要調一調,比如說減少五一放假天數,結果國家同意我們的理論,在2007年宣布這三個節日定為法定假期,減少五一假期兩天。做這件事最重要是讓我們明白中國傳統文化背後的意義。
現在很多人慶祝的父親節是美國的父親節,你要明白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父親節的,時間不一樣,我們國家的父親節是1945年的時候提出來的,當時抗日,很多很多爸爸犧牲了為了紀念他們,當時的國民政府確立“八八”節,所以8月8日是我們中國的父親節,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這就要我們思考一下,假如我們對自己的傳統文化能夠好好地弘揚出去,讓我們更多年輕人明白我們本身也有好的地方。年輕人就不會沒有選擇了,他們也不會只知道美國有父親節,不知道我們國家也有自己的父親節,那樣效果就不一樣了。
還有一些年輕人追求西方的情人節。其實我們中國有自己的情人節的。
主持人:七夕。
潘宗光:是吧!為什麼我們不重視這個,反而追求西方的情人節呢?假如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弘揚,受到推動,我們自然地用自己的情人節了,你們知道中國情人節嗎?
主持人:是,七夕。
潘宗光:有兩個,一個是七夕,一個可能是我們元宵節。
主持人:元宵節?
潘宗光:是的,在元宵佳節這一天,很多年輕人是一塊的,所以兩個節日都可以,主要是七夕,但元宵佳節在古代也是受歡迎的。只要我們好好地思考一下,很多很多事情是我們國家沒有好好地配合,沒有好好地宣傳,沒有讓我們中國文化弘揚出去,讓更多年輕人明白,其實我們國家的文化非常深厚,注重平衡發展,幫助我們建立一個平衡的心態,一方面增加我們競爭能力,另一方面有個心態來平衡,不宜走的太過分,這才是我們最好的地方,西方沒有這個心態。
主持人:其實我們都知道佛教的主旨就是為了讓眾生能離苦得樂,解脫煩惱,但是現在社會上不信佛的人或者對佛教有誤解的人其實還是占很大一部分,所以我想問您,在您看來,佛教怎麼樣才能走向大眾?有什麼方式?
潘宗光:這個很難說,因為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受到西方的影響很深很深,只要能賺錢,擁有社會地位,就可以擁有很多很多需要的東西。佛教給人的感覺是“不執著,放下吧!”,好像對大家來講是一種消極的看法。很多人不明白佛教本身其實是積極的,尤其看到很多想不開,要出家做出家人的故事,更增加了大家的這種消極看法。整個社會這樣想,再加上西方的宗教,天主教、基督教也帶來很大的衝擊,很大的影響。
就中國傳統的儒釋道來說,佛法本身不是那麼偏激的,是十分柔和、包容的,是教導我們如何做人的。現在社會發展速度非常快,科技發展速度也很快,帶來了很多很多方便,這是事實。但科技發展也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比如說增加每個人的貪念,希望擁有新一批的科技產品,未來人工智能可能帶來更大的傷害。但是佛教就講相反的事情,希望我們不要有太大的貪念,好像跟現在的潮流是相反的,所以認同的人不多。這個時候,我們當然要盡我們的努力來弘揚佛法,但是單單弘揚佛法,我覺得是比較困難的,最好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整體。大家接受佛法也好,接受儒家思想也好,接受道教思想也好,我覺得主要是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主導思想,幫助更多的中國人明白,中國文化是有學問、有智慧的,因為佛教最終來講,是從印度傳過來的,假如我們將佛法跟道家思想圓融在一塊講中國傳統文化,從那個角度出發,我覺得相對比較好,所以我真的希望國家領導能夠將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我們教育的一部分,不單單提高學生的學問、競爭能力,同時也要注重他們的內心修養,這樣才能達到陰陽協調的中國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