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以與人己愈多


上次談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待人原則。今次與大家探討一下另一層次的待人態度。儒家《論語》謂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就是推己及人,以同理心對人。當我們明白自己在物質生活(衣食足)和精神發展(知榮辱)的需要時,也能瞭解其他人也有同樣的需要。因而盡力説明他們達成正當的心願或目標,使能在平等的基礎上作互惠的發展。

就如現代社會積極推行的傷健共融理念:在一般人使用的交通工具和能到達的地方加建設施,讓身體殘障人士也可以輕鬆享用和到達目的地。這顯現互相關愛的精神,為大眾提供平等的機會。

《道德經》說:「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意思是愈是幫助別人,自己覺得更充實;愈是給予別人,自己覺得更豐盈。從心理層面來說也不難理解,當我們給予其他人物質上的援助或公平的發展機會的時候,內心自然而然地感到愉悅,而精神上也感到充實。從事實層面來說也有這樣的情況,通過公平競爭可以令市場更健康地發展,吸引更多顧客,擴大市場,對自己、競爭對手及顧客均有所得益。現在分享一個實例 [可參考拙著《心經與現代管理》第六章 (www.profpoon.org佛教電子書類目下)]:有五十多家商戶放下利字當頭的想法,不再鬥得你死我活,一起為貧困家庭提供優惠。這些商戶原本只想做一點善事回饋社會,但由於他們大方的付出,反而吸引到更多顧客,令生意額大增。

由此可見,不侵害他人和利己利人的態度是良好的助緣,有助改善或優化事情的發展和環境。那亦即是佛家所說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道家提倡「內聖外王」和儒家「修己以安人」,三者都帶有相同的意思,也代表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思維。

圖片來源 : 星島日報二零零四年五月三十日刊登

圖片來源 : 星島日報二零零四年五月三十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