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交大教育基金會 西安交通大學教育基金會 西安交通大學教育基金會
精進持恆,感恩修行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或許用這句話來形容西安交通大學南洋書院院長、精進基金會創始人潘宗光教授最為合適,但似乎又遠遠不夠。
對許多青年學者來說,他學問精深,是學界泰鬥,甚至兩次被瑞典皇家科學院邀請提名諾貝爾化學獎候選人;對香港的大學師生來說,他是潛心人才培養的教育家,從事大學教育40載;對許多受他點化,開始個人修行的佛學愛好者而言,他是高調弘法的佛弟子,如一汪清水,包容萬物,讓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對精進基金的受資助貧困學生來說,他卻是溫潤如玉、教會他們“感恩課”的“潘爸爸”;對13億中國人來說,他聯同兩位全國政協委員提出增設清明節、端午節及中秋節為國家法定假期,讓大家享有3天歡樂假日。
帶著許多疑問與好奇,我們采訪了潘宗光教授,聆聽了一個關於感恩的故事。
退而不休,推廣“感恩這一課”
潘宗光教授出生於1940年,今年已經77歲高齡,依然淡雅如風,談起慈善事業來神情投入,十分忘我。截至2009年1月榮休之前,擔任香港理工大學校長長達18年,亦曾為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兼理學院院長。
作為教育者的他,對香港高等教育事業的貢獻有口皆碑,但最讓人感動的是,他與教育的緣分並不因榮退而停止。2005年起,他與朋友創辦了“精進慈善基金”,並擔任會長一職,專門資助中國內地高校的貧困學生,起初資助4所高校,每年從每所高校新入學的一年級同學中遴選25人資助其大學4年或5年的學費,讓他們安心完成本科課程。
2年後資助對像變為6所高校,每年亦有超過150名大學生在精進基金的資助下順利畢業。受資助的學生中,許多人是孤兒、單親家庭或者家庭極為困難,這是潘教授特別的遴選原則,為保證評選過程公正透明,基金會特設置面試挑選小組,保證每一個真正需要幫助的聲音都能被傾聽。數十年的教育工作經歷,讓他對學生的所急所難感觸尤深,願每一份幫助都能真正地送到學生身邊。
如果說潘教授榮休以前教給學生的,是勇於創新的科研精神,那麼他通過精進基金想要傳授給學生的,就是“感恩的心”。潘教授在自傳《感恩這一課》中講述了自己的求學和生活經歷,他說,小時候因為戰亂,家境貧寒差點輟學,正是在親朋好友的無私幫助下,才得以順利完成學業,成就一番事業,因此他人生的重要一課便是“感恩”,也希望能在人生的過程中實踐感恩之心,通過精進基金回饋社會、回饋國家,將感恩的心傳承下去。正如潘教授的好友金庸先生在薦序中寫到的那樣,“大學中有必修課,也有選修課。‘感恩’這一課,大學中沒有列為必修或選修課,但在我們心底,卻必定列為必修課,這不但是大學的必修課,而且是人生的必修課。”
也許是從事高等教育多年,潘教授對教育事業始終有責任感與使命感,他本人是科學與人文兼修的大家,不僅辯才博學、得悟中華文化之妙,更對教育事業的未來有自己精辟的見解與獨到的思考。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他就積極與內地高校進行交流,在日益頻繁的聯系中,他見證了國家的繁榮昌盛,深刻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厚重。他深知“倉廩實而知禮節”的道理,也擔憂在經濟“硬實力”快速發展時文化“軟實力”不能同步發展,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他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載體,面向高校進行演講,號召大學生們在學習之余進行“精進修行”,要培養儒家所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軟實力來支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硬實力,讓兩者取得平衡。他的弘法,不是鼓勵他們信仰佛教,而是讓年輕人吸取傳統文化的精華,學會用中國文化中的智慧面對人生。如此一來,國家的文化軟實力自然提升,才能達到真正的和諧社會。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精進”一詞,在佛學中,意指努力向善向上,精誠集中。潘教授本人也被媒體譽為“頂級科學家、精進佛弟子”,因為他不僅自己重視個人修行,更積極推廣佛教中對個人成長和進步有益的學問。他曾說過“我親身感受到佛教理論的博大精深,尤其在培養良好的品德、修為方面,能起很大的作用。我相信佛教能協助培養感恩、包容的心,當越來越多人擁有這樣的心態,社會便能更和諧。”
因此,潘宗光教授以此命名基金會,就是為了鼓勵受資助學生努力向上,也勉勵推進此基金的工作人員和各界好友共同努力,推進助學事業的發展。他曾在《感恩這一課》一書中寫到“‘勤’是最大的資本。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如果說以前做大學校長時,潘教授因為要統籌學校的整體發展而無法兼顧每一個學生個體的成長過程,那麼創立精進基金後,他就有時間能夠關注每一個受資助學生的發展情況。因此他特別強調學生在大學裡,除了學習專業知識,更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和文化內涵。資助一個學生完成學業很簡單,但是幫助他們成人卻更為重要。
潘教授常引用《道德經》說“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即對待每一件事,都應該始終如一,到最後也要像開始時那樣嚴格要求自己,才能成功。所以潘教授不僅對受資助學生提供學費援助,也在個人修養和傳統文化學習中給予必要的幫助。
在他這種精神的感召下,精進基金會的受資助學生也積極在學習之外,提升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感恩之心回報社會。學生們自發組織“精進愛心社”,在校內外推廣力所能及的愛心活動,將精進基金的感恩精神傳遞出去。6所高校的精進學生每年還通過舉行夏令營進行交流與分享活動,內部互相學習、提升,營造團結和共同向上的氛圍。
潘教授更發起了“精氣師友計劃”,邀請香港煤氣公司在國內的管理層同事擔任導師,對大三准備畢業後到社會工作的受資助學生進行一對一地人生規劃與職業輔導,用榜樣力量鼓勵學生努力向上。這就是真正的“授人以漁”。
其實捐資助學只是潘教授尊重和弘揚傳統文化的一個剪影,他不僅身體力行鼓勵幫助青年後學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更聯同兩位全國政協委員在2004年兩會期間提出增設清明、端午、中秋為國家法定假日的提案,通過四年的持續提案,終於在2007年,這三個有深厚文化積澱的傳統節日成為普通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他在接受中央電視台訪問時說“我們每過一個節日,不單只是放假、休息那麼簡單,最重要是我們肩負起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這個重大的意義”。讓更多人了解到,歷史與現代並不相悖,中國人的文化與情懷就沉澱在生活的每個細節中。
渭水碧雲曉,長安黃葉時。在初冬時節,潘宗光教授用舉手投足間的風華為我們上了一堂關於感恩的課。他是良師,亦是益友,更像一位全心愛護著孩子的父親,守護著每位精進基金受助學子的成長和成才之路。
文稿來源:趙媛春
圖片來源:西安交通大學教育基金會
網絡
排版:佘欣藝
【捐贈故事】精進持恆,感恩修行——訪南洋書院院長、精進基金會創始人潘宗光教授
http://mp.weixin.qq.com/s/rp3LEl34glk2KDl3W2Hjh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