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訪問
1) 科學和佛教的關系簡述?
在我看來,佛教與科學,都是對因果的探索,不謀而合,殊途同歸,並不互相矛盾,甚至有異曲同工之妙。
愛因斯坦曾這樣說過,「科學沒有宗教像同瘸子,宗教沒有科學就像瞎子。」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並不是創造一切及主宰一切的神。他只是人,但透過修行得到覺悟,覺察宇宙的本體,以及它所衍生的自然規律。佛陀明白人就是因為違背自然規律行事而產生煩惱。比如說,空氣污染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大自然世界裏,空氣是自然調節的,人吸入氧氣,排放二氧化碳;而森林中的樹木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氧氣。可是,人卻因為不停製造大量二氧化碳,同時亦不斷砍伐樹木森林,導致空氣失去平衡。現在人人都談環保,就是要減少製造碳化合物,多種樹木,回歸自然。
佛陀非常慈悲,他覺悟後,說法49年,教導我們明白宇宙的自然規律及如何修心來回歸自然,擺脫煩惱,而最終開悟。他是我們人間最優秀及最慈悲的老師。
我再舉個例子,比如說佛經中提到的「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佛說,一杯清水裏面,其實很多生命存在。現在在科學的顯微鏡下證明這是對的。佛陀在2500多年前,就明白了宇宙的奧秘,這本身就與科學是十分相符的。這說明–佛教本身就有着科學性。
2) 潘校長是如何與佛法結緣的?
我和佛教的淵源其實於小時候已萌芽──我是由祖母帶大的,祖母早晚拜觀音,有事求觀音幫忙,她的一舉一動都透着慈悲,我自小已耳濡目染。當然她沒有深入鑽研佛教思想。以前我誤以為那看似有點迷信的一套就是佛教,後來我才知道,那只是民間流傳的習俗。無疑地,我對親人的感情早已令我潛移默化地吸收了佛教的正面信息。
一九九二年的一個周日,做香港理工大學校長的第二年,太太赴加拿大探親了,子女都在海外讀書,我一個人獨留在家,隨手拾起一張有關當晚一個佛教講座的宣傳單張,便帶點好奇地去參加那個講座。主講者是一位醫生,一聽之下,竟產生共鳴。
醫生是高知識分子,對每一個論點都解釋得合情合理。當時我驚歎道:「原來佛教不是迷信,是有一套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的,佛教也可以是科學化的。」
之後我便開始更多的了解佛教,慶幸得到很多法師的開示,第一位接觸的大德是星雲大師。當時他每年也會來香港,為信眾開示,朋友知道我開始學佛,便安排我與星雲大師會面。大師非常慈悲,鼓勵我多看佛經,努力進修,其後我亦到過高雄佛光山及其設於台北的道場,對佛光山的印象深刻,感覺殊勝。
由於個人心願是日後到國內弘法,因此希望在國內找到一位皈依師。1999年8月,我帶隊與一眾朋友參觀多所國內寺廟,並由當時擔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的淨慧長老接待我們。我和淨慧長老一見如故,在2000年6月我特別前往河北省柏林襌寺拜訪法師,並且皈依。
淨慧長老不單有學問,而且非常慈悲,但最令我欣賞的是他的智慧。淨慧長老高瞻遠矚,認為中國佛教要真正全面振興,必須走 「人間佛教」的道路:以佛法之甚深智慧覺悟人生,以佛法之廣大慈悲精神奉獻人生。1993年他以「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為宗旨,創立了「生活禪」夏令營,對象是18-30歲的青年,每年約300人參加,很多是大學生。至今已舉辦了23年。生活襌可以說是找到了佛教與時代相結合的契入點。
學佛對我很大的幫助,讓我不太執着名望、物質等,同時擁有一顆平常心。
3) 潘校長自身的修行體驗是怎樣的?
我當年參加佛光山七日短期出家時發生的小插曲,按規矩,所有參加的300多名男眾必須剃去頭髮,但因我當時身為大學校長,恐怕削掉頭髮會惹起公眾誤會,星雲大師非常理解,讓我帶髮參加,我深深感謝星雲大師的體諒,同時亦展示了佛教的包容。
星雲大師每年到香港開示,我也有機會與他對話,他經常鼓勵我以大學校長及科學家的身分寫書弘法。我當時回應大師說我學佛的程度不夠,但他鼓勵我只要用心寫便可以。 在星雲大師鼓勵下,我終於在1998年完成了《心經與生活智慧》一書。通過學習及與眾多大德探討交流的同時,對《心經》以及佛學有了更深切的體悟。
記得我初接觸佛教時,無論是佛光山的星雲大師、法鼓山的聖嚴法師、柏林襌寺的淨慧法師,都以修襌修打座來安心。我發覺打座對我幫助非常大,人不再自大、執著,也慢慢變得內歛及客觀,會從多角度看問題,在做人和處世方面均有很大幫助。
但作為佛教徒,我最終目標還是希望離苦得樂,擺脫輪迴,但在這末法時代,我明白,若我單靠自己靜坐修為,根本無可能在今生擺脫輪迴。因此,需要強大的他力,這就是阿彌陀佛的他力救度,臨終往生淨土,在一個十分殊勝的地方,得到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及諸大菩薩的加持,容易修成正果。
很多人認為淨土法門傾向於迷信,但在我研究佛教與科學的角度看,淨土法門與現在的最新科學理論沒有任何抵觸,現在我是專修淨土法門。
同時,我亦將佛法的『四聖諦』即「苦、集、滅、道」運用於大學的實際管理當中。
1.「苦」:佛陀説社會上有八種苦:生、老、病、死、愛人離失、冤家碰頭、慾望之求不得、身心變幻無常之苦。人生有一更大的苦,就是輪迴之苦;
2.「集」:人執着「自我」是苦的主因:「貪」求財、色、名、食;「嗔」恨及嫉妒他人;及不明事理的愚「癡」;
3.「滅」:明白苦的成因,而依照佛陀的教法修「道」,消滅「貪、嗔、癡」而離苦得樂,最終了生死,得證涅槃;
4.「道」:就是佛法,佛陀因應不同人的根器而開示不同的修行方法,例如「八正道」。
四聖諦運用在管理上可理解為:
苦:確認問題的存在
集:找出問題的根源
滅:確立解決的目標
道:制定解決的方案及執行
四聖諦可結合生活。在修行中生活,生活中修生。
4) 潘校長探索的理論體系,相對詳細闡述。
佛陀發現宇宙的本體是很奇妙,不可思議,又不能用任何語言或文字表達出來,要是講或是寫出來都必定有所偏差,佛陀稱這個本質為「空」。我們凡夫是不能真正完全了解「空」,就像老子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樣。
這個「空」的本體所衍生出來的自然規律,就是「因果」。
任何事物或現象的產生必先有一個因(比如說:蘋果是怎樣來的?蘋果種子就是因)。但若只有一個因(即是種子),就不會產生一個果(蘋果)。這個因(種子),一定要踫到適當的環境條件(例如:泥土、水份、肥料……等)才能產生適當的結果,讓種子發芽成長變樹,結出蘋果。
佛教統稱這些環境條件的組合為「助緣」,或簡稱「緣」。因為緣是很多複雜條件的組合。因此,所結的果也會有所不同。例如:蘋果在溫室所培養,或在缺少水或肥料的泥土所培養的質量便很不一樣,前者所結的蘋果會很好吃,但後者可能會差很遠。
由於緣不停在改變,所以佛教的結論是:世間一切萬事萬物及現象都不停在變,可大可小,可快可慢。在時間上,佛教稱一切事物的變化為無常,而在空間上,一切事物不會單獨存在而不停在變為無我,很多時候,由於變化很微小或很慢,我們根本不容易察覺,所以會認為是實有是固定不變的。
所以佛教相信,世間的一切,包括時間,空間,萬事萬物及現象都是不停變化,並沒有不變的本質。
現在讓我用一些大家可以感覺得到的例子來說明我們習慣認為時間是確實無誤是錯誤的理解。當我們晚上看着天空上光亮的星星,是不是感覺到星星就在我們頭上的某個位置?其實,我們明白宇宙浩瀚,星星距離我們的地球極遙遠,它發出的光芒即使以光速來計算,也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照射到地球上。星光可能需要十億年的時間才照射到地球,那麼我們某一刻看到的星光其實是某星體十億年前發出的光芒。亦等於說我們看到星星的方位,是它十億年前存在的位置,而不是大家看到它那一刻的定位。那夥星現在存在於哪裡我們不知道,可能已經消失、或者已經轉移到別處。所以,當我們看到一顆星星,感覺上它現在在某一點,其實卻不是。因此,有很多我們認為是同一時間存在的東西,可能其中有很大的時間差距,只是我們感覺不到而已。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可以引申出一個思想實驗:一對同齡的雙胞胎兄弟,哥哥登上了宇宙飛船作長程太空旅行,而弟弟則留在地球上,當飛船加速至光速的87%速度飛行,飛船的時間流逝便會慢了一半。結果當哥哥旅行回到地球後,他發現自己比留在地球的弟弟更年輕。那是因為在飛船內的哥哥所度過的十年時間,等同在地球上的弟弟過了二十年。除了時間流逝的差異外,飛船及在內裏的人,體積會縮小,但質量會增大,直至減速回到地球時才恢復正常。「相對論」亦認為整個空間的大小,會隨着飛船的速度而有所改變。
即是說相對論指出一切物質,時間與空間不是實在的是變數。物質的實體觀及時間的永恆慨念是人的錯誤理解。
5) 潘校長作為科學家的弘法方法:
首先,我認為應該由法師或講者向大眾介紹佛教的經典及基本的義理,讓大家對佛教有基礎認識。其次,須針對不同背景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去談論佛教,讓他們不抗拒佛教,容易接受。例如對於專業人士及具教育背景人士,我會用科學來跟他們分析佛教的理念。現時年青人有自己的想法、語言及體會,應多運用他們的術語溝通,以助推廣佛法。當然,若能透過實際行動,如布施或一些慈善事業來推動佛教的理念,也應有理想的成效。
6) 心願?
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中國夢十分適合現今社會需要。我十分認同,我試從三個層次來理解甚麼是中國夢。
第一:只要每個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就會培養出包容心及慈悲心;
第二:只要所有中國人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我們的社會就會變得和諧;
第三:中國傳統文化也可幫助全世界走向真正的和諧。
現代社會發展一日千里,資訊科技空前發達,人際關係卻變得錯綜複雜。處身在千變萬化的環境中,社會卻存在不同的憂患:食品安全、環境污染、心理健康、道德困境、貪污受賄、暴力色情等等……如何能構建和諧社會,這不是單靠物慾的滿足可以解決的,重要的是人的心態,我們每個人如何讓心靈平靜自在,不受困擾,從而提高心靈的智慧,從幸福人生到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我相信只有中國傳統文化才可以幫忙提升。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歷史,是唯一未有中斷過的五千年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釋、道為主,而三家思想卻有很多共通的地方。也強調要同時發展個人,以至社會和國家的硬實力及軟實力,取得平衡,就是我們常說的陰陽協調。
硬實力就是競爭力、經濟實力等等;而軟實力是修養、道德、如何減低對物慾的過份追求,對不喜歡人的過份排斥,還有一顆慈悲心,幫助他人解決煩惱。
硬實力和軟實力要平衡發展,缺一不可。假如只有硬實力而缺乏軟實力,人就會變得自大,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國家就會發展霸權及單邊主義。
但若只有軟實力而缺乏硬實力,在競爭激烈的社會就會容易被人淘汰,如果想做善事,只會有心無力;國家就會被強國欺凌,受盡屈辱。
因此,要走向真正的和諧,我國一定要兩條腿走路,軟硬實力兼備,而佛教的義理正正能夠提高心靈智慧,啟廸人生。
佛教相信因果效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還未報,時辰未到。」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每一件好事或壞事,都是以前所種下某一個善因或惡因,所結的果。但很多時候,做了善事或惡事,卻看不到相應的善果或惡果,那只是時辰未到,即時機尚未成熟,但是,早前種下的因是不會消失的。只要踫到適當的助緣,即是時辰到了或時機成熟,便會結出對應的果報。所以佛教鼓勵我們要多種善因,廣結善緣。這是對未來的最好保障。
所以呢,我們要教導下一代明白因果規律,要多種善因,廣結善緣,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懂得感恩父母,就會孝順;感恩師長,就會尊重;感恩朋友,就會互相幫助;感恩社會,就會回饋;感恩國家,就會承擔。把正能量傳給年輕人,鼓勵他們不要太計較,多做善事,多幫助他人。我不是要年輕人信佛,而是透過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去教他們如何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及善良的品德。
佛教的教導是要盡可能減低貪念,減低排斥他人的心,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經常種好的因及結好的緣,就會減少煩惱和困惑,改善自己的命運和人生的走向。
我相信透過淨化人心,可實現社會和諧,世界和諧,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