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畢業後隨即從學校轉戰職場,面對新的環境,或多或少會感到難以適應。近日有同學向我訴說,他自畢業後已工作了接近兩年,發覺薪資調整並不理想;而且工作時間很長,每晚八時後才能下班,因此正考慮轉換工作,但他請我給他一些意見。我告訴他,年青人初踏足社會,不應執著於報酬和工作時間等表面因素,反而要全面分析工作發展的整體情況。由於並不實際瞭解那位年輕人的工作,因此我只能引導他從全人發展(德、智、體、群)的角度作綜合考慮。
從德的方面來說,年輕人應要建立專業的工作操守。不同行業對員工的表現固然有不同的要求,但最看重的是誠信。無論從事哪個行業,也應不時檢討自己的工作態度和操守。精明的上司往往默默地留意著員工在工作上的一切表現。
從智的方面來說,年輕人應要檢討自己對行業的認識可有增長,以及對公司的發展前景有多瞭解。在職時,必須努力吸取多方面的工作經驗,亦可以透過工餘進修,提升專業知識和技能。因此,在考量個人事業發展時,也要考慮公司在提升個人能力方面所能提供的機會。
從體的方面來說,初入職者自然要付出較多時間和精力適應新環境。然而,時間過長、工作過勞、壓力過大也不是理想的工作,直接影響身心健康。故此,必須學懂節制和均衡──中道──忙裡偷閒,工余多參與健康的活動,調劑身心。
從群的方面來說,既要留意和上司及顧客的關係,也要好好處理與同事和下屬的關係。畢竟職場上的成績有賴團隊合作(Teamwork),年輕人既要配合團隊的方向作出互動,也要表現出積極性和專業的工作態度。長遠而言,和諧的人際關係,會令工作事半功倍,無往而不利。所以我常強調要以推己及人的同理心待人。
早年西方注重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的課題,而事實也證明,知識和學歷這些硬實力,在成功人生中所佔的比重其實並不很高。現代投資教育回報理論(經濟學諾獎得主詹姆斯・赫克曼)強調的是軟技能的培訓,這正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所注重的方向!年輕人在制定事業路徑(Career Path)時,也應多關注這方面,而不應過份着眼於眼前的得失。